术简乏人问,
妙理能通神。
旦能勤操持,
定是无疾人。
本文取名医理探源。
医理是指中医的理论,探源是指探寻中医理论的源头。源头是什么?源头就是医理的终极真理,绝对真理。目的,让人人能明其理,能用其法,达到人人都能成为优秀的合格医生。今天的医生是医治疾病,延长生命的简称。人人成医生是自己有病自己医,保障健康一生,幸福一生的简称。
你可能会说:“这可能吗”?在医理的绝对真理未出现之前,这确实是绝无可能;但当医理的绝对真理出现之后,这不仅是可能,而且是绝对、肯定的可能。
那么这个医理的绝对真理在哪里?其实这个绝对真理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只是被中医的经典和众多理论给瓜分了,给雪藏了而已。但它从未消失,从未死亡,只是需要一点功夫,需要一点时间把它挖掘出来,让它重见天日,重放光芒……若要探寻中医理论的源头,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医?中医、中医、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中医是为区分西医而产生的一个称谓或名词。这个称谓具体是从什么时候产生、定性和普及的?我不清楚。我想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西医院遍及城乡之后,在文化宣传教育下,民众普遍接受的情况下,才有中西医之分的叫法。或产生于民国时期,因民国的全称叫中华民国,也可以称“中国”,那时在大城市中已有西洋医院,称传统医学为国医或中医也无可厚非。若再早我想是不大可能的,从古装电视剧、电影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古时的医疗机构多叫什么堂?如:同仁堂、御生堂等;多叫什么医馆?如:杏林医馆、诸葛世医馆等。那时也鲜有“药店”的称谓;多叫什么药铺?如:万顺药铺、康健药铺等等,基本没有中医堂,中医馆和中药店的称谓和叫法,治病的不叫“医生”而称“大夫”或“先生”,或“郎中”。
从成语词典上我专门查过“中医”一词,其释义,一是中国传统医学;二是用中国医学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这个解释我感觉有问题,不太准确。于是从网上又找到了延伸释义: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是各民族医学的统称,主要包括《汉族医学》《藏族医学》《蒙古族医学》《维尔族医学》等民族医学。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由于汉族人口最多,文字产生最早,历史文化最长,因此汉族医学在中国以致世界上影响最大,在十九世纪汉族医学传入国外后,外国人又将汉族医学称之为“中医”。
汉族医学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一是内治法的中医药。二是外治法的中医干针、中医推拿、中医刮痧、中医艾灸、中医拔罐、中医按摩、中医正骨、中医刺血等等。由此你可明白:广义的中医是指中国从古传承至今各个民族医学理论和治病方法的统称;狭义的中医是指汉族从古传承至今医学理论和治病方法的统称。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每当网上出现一篇医学的文章或相关视频时,总能引发无数热议:什么中医没有传承了,好的中医没有几个了,以前的药都是野生的现在全是种植的了,中药材受农药化肥污染了等等......可以说是一提中医马上就成了中药的话题,你要知道,中药只是狭义中医治病方法的一种,所谓的中医药疗法别说代表广义的中医,它连狭义的中医都代表不了。可为什么中药会成为中医的代名词?不得不说这是中医药文化强势宣传教育的结果和功劳。身为中国人连什么是中医都搞不清楚的,那是大有人在!这可能也是中医全面没落,被西医逼的无立足之地的原因之一吧!可能说到这里中“药毒”太深的人还会和我抬杠:“那刮痧、拔罐、艾灸、按摩什么的,根本不是治疗方法而是辅助疗法,那些都属于理疗”。
有这想法的人,我建议你粗略的读一遍《黄帝内经》,你就不会再和我这么说话了。同一种病,药物能够治愈的,其它疗法均能治愈,为何中药能叫主治、治疗;其他疗法就不能叫主治、治疗呢?这不是很奇怪吗?还美其名曰“辅助”,谁辅助谁?现在满大街的中医按摩理疗店,中医刮痧理疗店,中医针灸理疗店等等......我不知道谁给你们起的名字叫“理疗”。“理疗”的“理”是什么理?如果“理疗”的理指的是理论指导治疗的话,那中医药全都是在理论指导下施治的,全都应称“理疗”那就没有区别;如果“理疗”的理是指没有工具或借助工具运用物理原理在进行施治的话,那中医药是利用药物的有效成分在治病,药物的有效成分可归为化学范畴,那是不是应称中医药为“化学疗法”。一个是物理疗法,一个是化学疗法,物理和化学还有高低贵贱之分吗?中医的药在治病的作用中并不强大,而中医药的人强大,中医药的钱强大,强大到让其它疗法俯首称臣,甘做小弟。这就应了那句话:“不怪别人强,只怨自己弱。自己要堕落,谁也没奈何”。我在干嘛?我在高抬其它疗法的地位,不要让它们装可怜,它们都和中医药有同等地位的医理体系,同样的效果和作用,是它们的医理共同瓜分了医之绝对真理,我要向它们一一索要。汉族医学理论和方法有“中医”之称。“历史五千年,中原是舞台。”中国有五千年未曾间断的文明史,这在世界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原是汉族的聚集地,汉族文化一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主流。汉族医学理论体系最为全面,也最为完善,若探寻医之绝对真理须从汉族医学理论及方法上入手。
你可能要问:“你不是说中药代表不了狭义的中医,现在你用狭义的中医如何能代表广义的中医?又如何代表世界上林林总总的医学理论和数不胜数的治疗方法呢?”我告诉你:这是可以的,因为在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的领域内,存在的绝对真理只有一条。从狭义中医理论及治疗方法中挖掘出的绝对真理可以融会贯通全世界所有医学的理论和治疗的方法。这就叫“万法归宗”或可叫“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在以下文字中会将汉族医学仍以“中医相称”以免笔误,以便探寻真理。
前面我说过中医的绝对真理从未离开过我们,它就在我们身边,从未消失,从未死亡。那么这个绝对真理在哪里呢?告诉你吧:它不仅在我们身边,而且常挂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嘴上;“真言一句话,假言万卷书”。绝对真理就是那一句:“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拿一句中医常识来当绝对真理,你真可笑”有人肯定会这么说,我劝你别急,也千万别笑再往下看两三分钟,我敢肯定你绝对笑不出来。当你有病见到医生,你会告诉医生你哪里疼,于是医生开始运用望、闻、问、切及各种检查,从而确定的告诉你得的是什么病,你通常会询问医生:我为什么会有这个病?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医生知道病因的形成,他一定会给你一个详尽的解答;如果医生在不知道病因形成的情况下,你放心!这个医生只要是个中国人他大都会给你来一句:“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嘛”!你也不会再继续追问,医生也不会给你追问下去的机会,接连会说:“放心吧!没事的!这是小毛病,常见病,好多人都会有,吃点药打个针就好了”!就是这一句妇孺皆知的,被称为中医常识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它几乎适用于对人体所有疼痛病因、病症的解释。
我以前努力寻找答案时,也曾查过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中也确实是这样解释的:“通则不痛”是中医常识,就这么一句话?就这么简单?什么是常识?常识就是普通知识,就是人人都知道的知识。如:太阳出来天亮了,太阳落山天黑了,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痛”指的是疼痛,疼痛是大多数疾病所表现出的症状,这确实是常识,不需要解释。那“通”指的是什么?哪里通了人体就不会生病?人体生病了又是哪里不通引起的?你能回答上来吗?给你时间,别往下看,你可以通过上网走捷径查找古今所有的典籍和资料,来寻找这个“通”的答案。我敢保证,我敢肯定,你找不到答案。别说你是一个普通人,就算你是一个医学专家;就算你是一个权威教授:就算你学富五车;就算你才高八斗.......。我同样告诉你、我同样肯定你找不到答案。
就这个“通”字,我可以这么说、我有资格这么说:除我之外,别说全中国,包括全世界没有第二个人可以给出答案。我是夜郎自大?我是王婆卖瓜?不是的!我只想告诉你:绝对真理不是儿戏,要引起你的高度重视,认真读、用心看,拿出你鉴别是非黑白的最高能力,全身心的投入进来,方可感悟真理的世界,才能使你受益无穷。当然在这里还需要说明一下,这个“通”字的答案我不否认有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是心里知道的,并且和我给出的答案是相同的、一致的、没有任何区别的。但他们却都不敢说、不能说、原因为何?因为绝对真理是由数条真理相组成,一条真理又有数条道理相组成。
简单的说,这个“通”字的答案后边牵涉着许多的、一系列的问题,若不能一一解答,不能自圆其说。那么谁敢说出这个“通”字的答案,谁就是在自取其辱。
这个“通”字的答案在哪里?别急,急也没用!抽丝剥茧、拨云见日,这需要个过程。
《黄帝内径》中记载中医治病共有五大疗法:
东方之域、天地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也。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域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肥脂。故邪不能伤其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其民乐野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艾焫。故艾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孪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杂食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我们就从东南西北中这五大疗法中,分别寻找它们与“通”字的关系:
一、西方者,金域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依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肥脂,故邪不能伤其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说毒药要先看《本草纲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共收录药物一千八百九十多种。分草部、谷部、虫部、木部等等......可以说是花叶茎根草、果蔬谷木虫,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家中养的以及自然形成或人为加工的,均有入药的。近两千种的药物,数字确实不小,但相对世间万物而言却还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因世界上就动、植物的已知统计就有近两百万种之多。俗语有句:“世间万物均可入药”的说法,但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还可以肯定的说那是错误的。因为你看《本草纲目》后就能发现:万物能不能入药,它是有先提条件的,这个先提条件就是靠“味与性”两个字来决定的。“味、性”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味”就是味道,辨别药物的方法是首尝其味,“神农尝百草”的典故你应该是学过,看过或听过的。味是古代圣人,医药祖师们一口一口尝出来的,利用万物归类法将药物分为五味。即:酸味、苦味、甘味、辛味、咸味五种味道。“性”是四性,就是指药物有温、热、寒、凉的四种药性。还有一类药说温不是太温;说热不是太热;说寒不是太寒;说凉不是太凉。介于四种药性之间,此类药物称之为“平性”。所以,在《本草纲目》中你能看到的药物实有“五性” ,即:性温、性热、性寒、性凉、性平。那么这五种药性是怎么来的?药性是根据临床结果总结出来的,是通过古代圣人、药祖和病患者吃下去看反应,看对病情的效果,通过大量的,长期的人体试验而总结出来的。“味”是尝出来, “性”是吃出来的。这就是世间万物不一定都能入药的原因,一是品味;二是看性;有味没性的是统统不能入药的。
《黄帝内经》是以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指导。阴阳是平衡观,五行是运动变化观;五行是指世间万物的五种属性,利用的是万物归类法将世间万物归结为木、火、土、金、水五大属性,而这五种属性的基本物质是在不停运动和变化的。五行的运动是相生相克的,其相生的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相克的顺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只有生与克的相辅相济,相互作用,才能达到维持整体的阴阳平衡。在人体,阴阳如能平衡,那人体就会常保健康;若阴阳失衡就意味着必将生病。所以,若是想要常保健康或是想治疗疾病,必须要熟知五行与人体内脏的配对关系。在中医药学上五行配属五脏分别为:木配肝脏、火配心脏、土配脾脏、金配肺脏、水配肾脏。人体不仅有五脏而且还有六腑,这六腑分别为:小肠腑、大肠腑、胆腑、胃腑、膀胱腑、三焦腑。只有五脏六腑共同配合,且五脏为帅,六腑为辅佐,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各项机能。由此,又归结出了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肝脏与胆腑相表里,叫肝胆相照;心脏与小肠腑相表里,叫心肠相通,或直心肠;脾脏与胃腑相表里,叫脾胃相连;肺脏与大肠腑相表里叫肺肠一家;肾脏与膀胱腑相表里,叫一脉相承。其实说白了“表里”是什么意思?就是五脏六腑与五行相配对的关系:五行的木配五脏六腑的肝与胆、五行的火配五脏六腑的心与小肠、五行的土配五脏六腑的脾与胃、五行的金配五脏六腑的肺与大肠、五行的水配五脏六腑的肾与膀胱。又,肝主筋其华在瓜开窍于目、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脾主身之肌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肺主皮毛其华在毛开窍于鼻、肾主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说这些起什么作用?只有一个目的配药之“五味”的,肝喜酸、心喜苦、脾喜辛、肾喜咸、凡肝、胆、手足指甲,眼的病用酸味之药;凡心、小肠、脸面、舌头上的病用苦味之药;凡脾、胃、肌肉、嘴唇的病用甘味之药;凡肺、大肠、皮肤、鼻子的病用辛味之药;凡肾、膀胱、耳朵、头发的病用咸味之药。
五脏与六腑虽同处人体之内,但相距有近有远,它们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又五脏与五官、皮肤、毛发相距更远,它们之间又是如何联系的?这就谈到了人体的“十二经脉”。五脏与六腑各有一条经脉,心脏之外又有心包一经,故五脏六腑加心包经共十二条经脉;黄帝内经《灵枢.海伦》中说:“夫十二条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也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的通路。脏与腑与五官,体表就是由十二经脉来联络,彼此经气相通的。
中医看病有望、闻、问、切四诊。一是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皮肤、舌象、指甲以及排泄物等。二是闻诊:闻诊是通过患者的声音、呼吸及语言描述等。三是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感受。四是切诊:切诊就是切脉、或叫号脉,是通过脉搏跳动所呈献的脉象情况。利用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六经辩证》、《八纲辩证》从而进行综合判断。判定疾病归那一经的管辖范围;判定疾病寒、热、虚、实等属症。判经的目的是为引药入经的,是为配味所需的;辩证是为对症施性的,是为配药性所需的。药味对的是经,药性对的是症。药有五味酸、苦、甘、辛、咸;药有五性温、热、凉、寒、平.且每一味分别具有五种药性。所以,凡属肝、胆、手足指甲、眼方面的病症,以酸味之药入经,属温、热之症,则用酸味凉寒之性的药;属凉寒之症,则当用酸味温热之性的药;属虚症当用酸味温补之性的药;属实症则用酸味寒泻之性的药。以此类推。通过引味入经,对症施性,使药物的特性得以发挥,利用其功效:解表、清热、泻下、祛风、理气、化湿、利水、温里、止痛、消食、驱虫、止血、活血、化瘀等等。从而达到通经治病之目的。故《黄帝内经》:“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什么意思?十二经脉是维持人体生命的保障,经脉不通是疾病形成的原因,治病须知十二经脉方可施治,疏通了十二经脉,所有的病症就能治愈。又“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这是在说内病可以内治,外病同样可以用药内治,只要疏通十二经脉了,体内体外的病均可治愈,又“十二经脉者,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十二经脉能决定生死吗?怎么不能!心脏的经脉有心梗死、心猝死,均可瞬间致死;大脑的经脉有脑梗,有破裂,轻则致残,重则致命。所有的疾病在中医药看来都是因为经脉不通所引起,只要能将经脉疏通,就可以达到人体五行的正常运转,从而就可以维持人体阴阳的平衡。十二经脉的疏通具有治疗疾病与预防疾病的双重功效,所以“十二经脉不可不通”。由此,中医药治病,不管是内病内治,还是外病内治,其与“通”的关系;即:通经脉。当然中医药有外涂、外敷、外贴、外洗、外泡、外熏的,但那都是次要的与“通”的关系。以疏通经脉为主是所有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和根基。
二、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外,美其食。鱼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也。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东方之人因地理饮食习惯等原因,他们所患的病基本都属痈疡之症。那痈疡是什么病?痈疡是疾病的一种症状,狭义的痈疡是指毛孔堵塞导致的粉瘤、脓肿等恶疮的统称;广义的痈疡是指一切体表浅湿外科疾病的统称。砭石治病所用的工具主要有砭石针、砭石锤、砭石刮痧板等。据《礼记·内则》“古者以石为针,所以为刺病”。由此可知砭石针主要以刺的方法来治病,对应的症即狭义的痈疡。随历史的发展,中医药的推广和普及,在内病可以内治,外病亦可以内治的理论原则指导下,再加上理论的进一步完善,膏药的出现,于是又多了一个外病可以外治的医药疗法。在内病内治,外病内治药物的作用下,恶疮的发病率极剧下降。即是有恶疮的发生,外治的膏药可提前介入干预和治疗,无需等恶疮成熟再进行砭石针刺,拔毒药膏可加速脓肿的成熟及破裂,药物中的止痛成分可有效减轻,缩短患者承受病症折磨的过程,可使患者少受痛苦,早日康复。在药物的全方位攻势下,砭石针的刺病疗法便顺其自然的退出了治疗的历史舞台。而今继承东方砭石疗法的,仍在积极参与治疗疾病的,那便只有刮痧疗法了。但刮痧所用的刮痧板不局限于砭石,发展为牛角、玉石等其它更多的材质。刮痧疗法主要以《黄帝内经》的《脏腑论》、《经络论》为理论指导。脏腑通过经络沟通内外、表里上下,联络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病由内生必通过经络和所属部位表现于外;病由外生必通过经络传感于内。故《灵枢》·《本脏篇》云:“视其外应而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说明无论内因或外因致病,皆在于经络导致内脏与外应不通所引起。又《灵枢·官能篇》指出:“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这是在讲辩经、辩证对于治疗疾病的重要性,只有弄清了疾病的属症和经脉的所属,内脏的对应,才能进行刮痧治疗。《脉胀玉衡》的治痧三法中讲到:“肌肤痧,用油盐刮之,则痧毒不内攻;血肉痧,看青筋刺之则痧毒有所泄;肠、胃、脾、肝、肾、三阳经络痧,治之须辩经络,脏腑,在气在血,则痧之攻内者,可消、可散、可驱,而绝其病根也”。《痧筋不同辩》中:“痧筋有现、有微现、有乍隐乍现、有伏而不现者。痧筋有者,毒入于血分者多;乍隐乍现者,毒入于气分者多;伏而不现者,毒结于血分者多”。纵观《痧胀玉衡》之刮痧理论,无非是出自《黄帝内经》的《脏腑论》·《经络论》,又参照《灵枢》·《六经辩证》等内容。只是创一新词“痧筋”而已,痧筋为何物?即.青筋、紫筋,又无非是黄帝内经《经络论》之络脉,“浮而能见者皆络脉也”。所以,凡刮痧者,必明阴阳、五行、五脏、表里、内外的关系;必明顺经而取络。凡阳经取络向上刮,凡阴经取络向下刮,顺经为补,逆经为泻,这是刮痧的要点“痧出百病消,通络而疏经”。所以,刮痧疗法主要通络达到疏经,经络畅通,五脏六腑功能正常运行,起到外病可以外治,内病也可外治的作用。综上.东方疗法或叫刮痧疗法以治疗体表浅显疾病为主,其与“通”的关系:“通”指的是通络脉为主。
三、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挛痹泛指痹症的筋脉拘急,肌肤麻木,疼痛和关节活动不灵的一类症状。这类疾病在南方较为常见和多发,治疗这类病症九针的效果最好。所谓的九针是九种长短粗细,形态各异的治病针具,或称工具。九针的作用分别为:泄血、刺血、排毒与微调。泄血也叫放血,其主要是对深层经脉,穴位之实症所用;刺血主要对浅表层络脉,穴位之实症所用;排毒主要对深、浅、表层的经络、穴位已形成的恶疮所用;微调主要对经络,穴位内外不通虚症所用;需放血的不能采用刺血;需刺血不能采用微调;需微调不能采用排毒;需排毒更不能采用其它三法,这就是对症选针。《黄帝内经》的《灵枢经》整本书都在讲经络,穴位与病症的关系;辩经、寻穴对症,选针及针法的运用。《灵枢经》就是针经,就是九针之经。然而有如此完善理论的九针,在历史的长河中却失传了。理论依然在,针具不见了,你说奇怪不奇怪?有句话叫:“一滴精,十滴血,一滴血,十滴汗”。在这种思想的宣导下,过分强调精血在人体的重要性,九针的失传并不意外。这句话来源何处已无证可考,《类经》曰:“肾之精液入心化赤而为血”。《赤水玄珠调经门》提及:”夫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五脏,洒陈六腑,男子化而为精,女人上为乳汁,下为经水”。所以:“一滴精,十滴血”应出自中医的“精血同源论”,出自中医药人之口。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从医圣张仲景开始,中医药便逐步统一了其它四大疗法。若非我们今天身处盛世,不可能随处可见按摩、拔罐、刮痧、艾灸等等传统疗法。虽然黄帝九针的泄血、刺血、排毒等针具失传了,但微调的针具却并未失传,中医使用的扎针或叫干针就是九针的微调针具,只是演变的更为精细了而已。如不是微调针的存在,恐怕整部《灵枢经》早和其它八针一起失传了!中医干针完完全全独霸了九针的理论,但失去了九针作用不同的精华!干针的治病原理是扎穴位而刺激经络,从而达到疏经通络之目的;从而利用脏腑、经络穴位的特定关系,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达到内外疾病统治之目的。与其通经络而言那是其次,其首先扎的是穴位,那先行疏通的就是穴位。所以:干针疗法与“通”的关系,通的就是“穴位” 。
四、北方者,天地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其民乐野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艾焫。故艾焫者,亦从北方来。满病是由于寒邪侵入人体引起的各种可见症状,包括腹胀、血管淤血、脏腑关节积液、积食等症,病因有阴盛或阴虚两种,艾灸的治疗效果最好。艾灸的起源亦无证可考,但因其用火,所以可以追朔到人类掌握和利用火的石器时代。火的使用使人们认识到,用火适当熏烤或烧灼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治愈多种病痛,于是在古人经验累积下创立了一套治病的方法。初始用干草或树木、枝条等为灸法的原材料,逐渐演变为易点燃且有药理作用的艾绒作为主要材料,于是将这种方法定称为艾灸。《黄帝内经·灵枢·官能》中亦有:“针之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孟子离类》篇中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苟为不蓄,终身不得”。由此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艾灸疗法已经成熟,且广为推广与使用。灸法的治病理论很多,如《黄帝明堂经》,《扁鹊心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灸法秘传》等等。灸的运用手法也分很多种:有实灸、悬起灸、着肤灸、隔物灸、囬旋灸等等。无论灸法的理论有多少部,手法有多少种,其治病依据不管是用八钢辩证;还是六经辩证;还是用望、闻、问、切四诊辩证。最终目的是辩证、寻经、定穴、施灸。虚用补法,实用泄法。通穴疏经调内脏,使人体五行运转正常达到阴阳平衡。灸法关键在于定穴,灸法与“通”的关系,亦然通的是“穴位”。
五、中央者,其平地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杂食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痿厥寒热大致是感冒,发热四肢无力等一类病症,痿厥还有指高血压、中风等病症的意思。此类病症适宜用导引按蹻治疗效果最好。导引就是道家倡导的养生功法,以呼吸与运动相配合,但痿厥寒热之症多表现为四肢酸软,浑身无力,所以此法不适于推广和使用;按蹻是指手脚并用的治病方法,按是用手,蹻是用脚。因受封建礼数的束缚,蹻法很少使用极近失传。而按就是按摩的意思,传承至今仍在积极参与治疗疾病的有按摩及按摩衔生出的推拿。随历史演变,推拿成了推拿治疗法,按摩成了按摩治疗法。推拿按摩的古代理论著作也有很多,如《动功按摩秘诀》《厘正按摩要术》《小儿推拿广意》《小儿推拿秘旨》等等;当代的理论、教材更多。但其理论、书籍没有多少新颖可言,无非都在老生常谈脏腑、经络、辩症、手法运用等。推拿讲究的手法以轻柔为主,顺经为补、逆经为泻,其主要疏通浅显的络脉及浅层的穴位为主;而按摩则讲究的手法以偏重为主,其主要疏通深层、浅层穴位为主。因推拿按摩属人的本能疗法,如;磕到了,首先就是对其受伤部位揉揉、按按、摩擦摩擦使受伤部位气血得以活顺、扩散,从而就能迅速减轻、减少疼痛的效果,其方法简单而有效。所以推拿按摩界有句行话:“不懂穴位与经络,动手便出错”。推拿按摩的只需一张经络穴位图,只要懂对症、寻经、找穴、手法轻重的运用,就可给人治病。之所以盲人按摩能如此盛行,就是其理论与方法过于简单,一听就懂,一学就会。故推拿按摩有三十天可让你成为大师的广告,那确实算不上吹牛。综合推拿按摩与“通”字的关系;推拿以通“络脉”为主,按摩以通“穴位”为主。
通过中医的五大疗法可以知道:西方的毒药以通经脉为主;东方的砭石以通络脉为主;南方的针刺以通穴位为主;北方的艾焫以通穴位为主;中央的导引按蹻以通络脉与穴位为主。经脉与络脉,有个总称叫经络。
综上:“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其全意是,保持穴位与经络的畅通,人就不会生病。经络与穴位如何保持畅通?这就要依靠各种疗法的提前介入和使用。古有上、中、下三医之称;上医治未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疾病形成之前都是有征兆的、是利用方法可以查到和知道的、是可以提前将它消灭在萌芽状态的,这就是“通则不痛”的功能;中医治初病,初病就是小病,小病是病情的初发阶段,利用治疗的每一种方法基本都很快将其解决掉的,这就是《黄帝内经》中:“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的原因;下医治已病,已病就是已经形成的大病、顽疾,这就要依靠各种治疗的方法,或采用单一的疗法、或采用相互配合的疗法,只要能将经络穴位疏通开,那病就能治好,这就是“痛则不通”的作用。所以“通则不痛”四个字是疾病的预防论,“痛则不通”四个字是疾病的治疗论。这八个字的结合就是天下医之绝对真理,世间所有医理方法概莫能外。
当然我说的有点过分,也过于绝对。心理疗法、催眠疗法、祝由术、跳大神、道家的驱邪术及其他宗教、教派的一些特殊疗法手段是应该排除在外的。但也仅限于此篇文章的内容,在以后的文章中我能给你解开它们治病的共同点,治病原理的根源,到时你就能明白它们对应的症状不同,所用的治疗方法不同,但仍然处于终极医理的范围之内;仍然没有逃出终极医理的范围之外。纵观中医的各种疗法及世间的所有疗法都是在“经络”“穴位”这个面上、圆上各取一点,却都想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自以为是、自行发展,这就是造成今天众多疾病不可根治的原因所在。因缺失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需要各种治疗理论及方法的相互配合,才能实现人体五行的正常运转,达到人体阴阳维持平衡的整体观。
本文至此结束。
两道题目已赫然呈现:
经络到底是什么?
穴位在人体的作用又是什么?
本文只说理,欠缺专业知识与高文化水平相支撑。但“大道至简”,不管你是学医的,还是不学医的,只要识字,就应该可以看懂。
说这么一大段话,就只为告诉你:医之绝对真理就这一句“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痛”指的是病,“通”指的是经络与穴位的畅通。
写在文尾的话:这篇文章文写的很长,很复杂,这没办法,大家看的就是一个辩论过程,理不辩不明。其实最终结果很简单,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八个字就是终极医理。痛指的就是病,通指的就是经络与穴位的畅通 。
经络穴位时常保持畅通了人体就不会出现疼痛类疾病,如何保持畅通?这是有方法的,当你知道道理了,方法也会运用了,你就会治未病了,你就成为了一个上医。
站群论坛经络穴位不通,病就出现了。当病刚出现时,你自己是最先知道的人,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最直接最有效就能把它疏通开了,那病就好了。会治初病,你就成为了一个中医。
未病你不知道防它,初病你不会治它。拖成已病,找遍下医,结果只能是病情越来越严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现在所有下医学到的那套医理出错了,理论指导不了方法,所以只剩下了那一点可怜的经验!
我写的这套医理及疗法能不能治已病?答案是能。当然个别的不治之症和必死之症,那是神仙来了也没办法,何况我们只是凡人。
静待下篇文章《揭开经络的神秘面纱》。
图片
遇见天下无疾的人有福了!大道至简——能够领悟并珍惜的人,有福了!「天下无疾」:邵海彬,山东滨州沾化人,生于庚申年仲秋。本科毕业于江苏大学,读书羡道之人,全真道南无门下第 24代弟子。
自幼喜欢中医,是山东知名老中医王学业之外孙,自幼跟随外公长大,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基础。母亲王树芝传承中医医术,常年为村民免费摸脉疗疾。
中华绝技——岐黄扁鹊手,是以《伤寒杂病论》的内景思想为理论依据,以徒手和针刺为主要治疗手段的自然疗法。此法由山东知名老中医王学业所首创。
岐黄扁鹊手,按照“经络即杠杆”的思想认识,在治疗时取相应经络上的对称点及隐痛点。以轻柔的手法逐步渗透按压和摩擦松解、导引感应等方式来刺激和激活患者身体上的隐痛点,并通过隐痛点来沟通患者的人神感应,并借助人神感应调动患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效果。
该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对各种疼痛,均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各种慢性疾病、疑难杂症,均有很好的疗效。
岐黄扁鹊手,开启了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外治疗法的新领域。期待与全国各地朋友合作,共同推广发展该项技法,以中华中医自然疗法,福泽华夏大地。
“宁可架上药生尘,但愿世间人无病”,愿天下无疾。
【编辑:水木老师简介】
我们相信自己的专业和力量,
因为也许会有人因为曾经遇见我们,
从此开始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我们保持心中的善良,
因为也许会有人,
借着这善良的滋养,走出了绝望。
我们尝试活成一道光,
因为也许会有人,
借着这道光的温暖,走出了黑暗。
我们坚持心中的信仰,
因为也许会有人,
从此也有了信仰,走出了迷茫。
图片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青稞心理关爱与服务中心致力于为每一个孩子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可以根据家庭综合情景、亲子关系、已有学习经验基础、学习策略与方法、智力等诸多因素,进行学业诊断,针对每个人特殊情况,制订有效的学业改善和提升方案。提供关于亲子关系,关于孩子学业问题的焦虑,关于婚姻中的人际关系学业情绪、学习习惯、学业障碍、同伴人际问题等问题的咨询与改善;并且能提供思维训练、高效学习方法指导等。播下一个观念,收获一个行为;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