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程钰景、李永新
编辑 | 周亦川
你是否经常曾有这样的感觉:耳朵闷堵,像塞了一团棉花?听声音也变得模糊不清,仿佛隔着一层水?这可能是分泌性中耳炎在作怪!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尤其在儿童群体中发病率相对高。主要表现为中耳腔内积聚液体,导致听力下降、耳闷堵感等症状。它与化脓性中耳炎不同,通常没有明显的耳痛和发热,儿童有时难以清楚表述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可能造成病情延误。
分泌性中耳炎常有以下几种症状表现:
1、 听力减退:急性分泌性中耳炎通常在发病前有相关的感冒或气压变化病史,随着中耳内炎症的进展听力会逐渐下降。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起病过程相对隐匿,听力下降进展较为缓慢,有时不能引起患者重视,在症状较为严重时才被发现。
2、 耳鸣:分泌性中耳炎耳鸣多为间歇性发作,并且呈现出低调的声音,比如嗡嗡声、蝉鸣声。当患者打呵欠或捏鼻鼓气时,耳朵的气压会发生变化,此时耳内还可能出现气过水声,就像在耳朵里吹起了一个小泡泡然后破裂的声音。
3、 耳闷胀感:指患者会明显感觉到好像耳朵被一团棉花堵住了一样,外界的声音听起来变得遥远、模糊,自己说话时也感觉声音在耳内回荡,听不清楚。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分泌性中耳炎常见发病原因包括:
365站群1、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是连接中耳和鼻咽部的重要通道,正常情况下,咽鼓管会在人们吞咽、打呵欠等动作时短暂开放,从而调节中耳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保持平衡。
当咽鼓管出现功能障碍时,就容易引发分泌性中耳炎。例如儿童时期腺样体较为发达,若因反复感染而过度肥大,就会像一个 “塞子” 一样堵住咽鼓管咽口,使得空气无法正常进入中耳,从而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飞行、潜水时的急速升降,气压的急剧变化会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引发分泌性中耳炎。
2、感染:感染也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之一。细菌或者病毒通常是通过咽鼓管途径侵犯中耳腔,进而在中耳黏膜及黏膜下组织中引发炎症反应。
3、免疫反应:当病菌入侵中耳时,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来对抗病菌,但在这个过程中,抗体和病菌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如果不能及时被自身清除,就会沉积在中耳黏膜上,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
如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包含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口服或喷鼻,以及使用黏液促排剂。物理治疗可采用操作简单的捏鼻鼓气法促进咽鼓管通畅,改善中耳通气。只需用手指捏住双侧鼻翼,闭嘴,然后用力鼓气,使气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可感觉到耳部有 “砰砰” 声,每天可进行数次,每次10 —20下,有助于改善症状。
手术治疗:主要有鼓膜穿刺术、鼓膜置管术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此外,由于鼻咽部疾病导致的咽鼓管功能不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也很重要。比如腺样体切除术,适用于腺样体肥大导致咽鼓管阻塞的患者。对于复发性单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还应进行纤维喉镜检查,以排除鼻咽部病变的可能。
我们需做好以下三点预防分泌性中耳炎:
1、关注常见鼻咽部原发疾病:如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
2、预防感冒: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预防各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如慢跑、游泳等。
3、定期检查:儿童应定期进行听力和耳部检查,以排查听力下降以及中耳内积液。
分泌性中耳炎虽然常见,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听力下降、鼓膜粘连等并发症。因此,如果您出现耳闷堵、听力下降等症状,请及时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早日恢复健康听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