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靶向药物近年来凭借其有效性和高选择性,在某些肿瘤的治疗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中医归经理论和引经药用于中医肿瘤治疗早已蕴含于临床实践当中,其实质是宏观的靶向思维。文章提出归经理论、引经药与肿瘤靶向药物治疗指导思路相契合,从化疗配伍、辨证施治、减毒增效等角度论述了实现临床结合的思路与方法。
常规化疗药物全身毒副作用大,局部选择性较差,是肿瘤治疗长期面对的难题,肿瘤靶向药物近年来凭借其有效性和高选择性,在某些肿瘤的治疗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归经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引经药具有明显的作用趋向,可引导他药作用于病变部位,肿瘤靶向药物与中医归经理论、引经药有无作用机制的关联性?能否利用归经理论和引经药物的向导作用,引导抗癌药物到达肿瘤病变部位,真正实现减毒增效的化疗目的,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一、肿瘤靶向药物治疗前景美好但有局限
肿瘤靶向药物是指针对特定分子靶点研制的、具有靶点特异性的抗肿瘤药物,这些药物靶点与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或基因表达异常有关,攻击这些特定的靶点(或通路)将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断肿瘤细胞侵袭,从而阻遏肿瘤生长与转移。尽管大量以肿瘤的分子遗传学改变及其在肿瘤细胞水平的表达为靶点的新的抗肿瘤药物已经走向临床,相对于传统的手术、放疗及化疗,展示出诱人的临床应用前景,但肿瘤靶向药物仍有较大的局限性,除外疗效有待提升和不良反应,仍存在相当数量同一类型患者的无效病例。动辄数万的药费,也让多数肿瘤患者望而却步。
已上市的靶向药物包括单克隆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蛋白酶小体抑制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等。由于目前研究开发的肿瘤靶向治疗药物主要针对单个靶点,而大多数恶性肿瘤都是多靶点多环节的调节过程,单一的阻断一个受体或一条信号通路来治疗恶性肿瘤依然不容乐观。因此,如何进行多靶点联合阻断是分子靶向治疗发展的新方向。
二、归经理论、引经药是宏观的靶向思维
归经是指中药对某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实践上,它一方面与四气五味一起共同指导用药,一方面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性。引经药,能够改变其他中药作用方向或部位,或使其作用侧重或集中于特定的方向和部位。引经药是建立在中医归经理论基础上的,归经是针对单味中药,引经则是相对于配伍而言,两个概念有别,但都是建立在脏腑经络学说和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之上的。尤在泾《医学读书记》有云:“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中医归经理论和引经药的运用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其实质是宏观的靶向思维。
《神农本草经》称官桂为“诸药先聘通使”,可谓归经理论和引经药的最早记载。张元素提倡分经用药,首次提出“引经报使”药,他在《珍珠囊》中对引经报使药作了分经归纳,明确提出药物引经报使的部位,如黄连、细辛为手少阴心经引经药,使得归经理论得以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这标志着中药引经概念已基本形成。《本草纲目》一书中列举出了各经的引经药,如引入手太阴肺经的用桔梗、升麻、葱白,引入足少阳胆经的用柴胡、青皮等,至此归经理论和引经药得到了充分发展。历代医家都在所用方剂中以引经药物以增强其他药物的定向疗效,归经理论、引经药是宏观的靶向思维。
三、归经理论和引经药用于中医肿瘤治疗的理念早已蕴含于临床
实践当中中医归经理论、引经药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其创立时间比西方医药学的“靶向”理论要早几百年,归经理论和引经药早已为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所熟知并广泛应用。在中医肿瘤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已有学者总结了引经药用于肿瘤中医治疗的经验如:
鼻咽肿瘤用善通鼻窍的辛夷、苍耳子引经;舌为心之苗,
舌肿瘤用入心经之莲子心引导;卵巢、子宫肿瘤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鸡冠花引经,乃取类比象之意;脑肿瘤则加用可强力搜剔脑络之虫类药僵蚕、全蝎以引药入脑;根据淋巴部位与功用可归属为中医之肝经,故淋巴瘤用入肝经之猫爪草、桔梗为引导等。又如:食管癌用硼砂、硇砂;甲状腺癌用白芥子、僵蚕;肺癌用桔梗、白果;乳腺癌用瓜蒌、山慈姑;胃癌用半枝莲、白术;肝癌用柴胡、青皮、陈皮;前列腺癌用女贞子、菟丝子、王不留行;睾丸癌用知母、枸橼;膀胱癌用萆薢、龙葵;直肠癌用马齿苋、苦参;淋巴癌用牡丹皮、紫草;骨肉瘤用威灵仙、杜仲、续断;下肢肿瘤用牛膝、木瓜。经典名方血府逐瘀汤抗肿瘤疗效确切,已有学者将其引经药桔梗用于肺癌的治疗取得成果,说明归经理论和引经药用于中医肿瘤治疗的理念早已蕴含于临床实践当中,肿瘤靶向药物治疗的兴起,给阐明中医肿瘤治疗内涵提供了一个方向。
四、归经理论、引经药可以与肿瘤靶向药物治疗实现临床结合
(一)指导思路相契合
肿瘤靶向药物治疗的指导思路,就是攻击特定的靶点(或通路),把药物效应限定在特定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内,减少对正常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影响,从而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前述中医归经理论和引经药其实质是宏观的靶向思维,归即归属,经即脏腑经络,归经就是说明中药对不同脏腑经络的选择作用。引经药最重要的两个作用是选择和引导,而大部分引经药也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治疗作用。引经药不仅本身对脏腑经络有较强的选择性,而且也影响其他药物的选择性,使原本不归病患所属脏腑的药物对该脏腑也产生了选择性。所以说,归经理论、引经药与靶向药物治疗在指导思路上是契合的。
(二)化疗配伍引经药
临床现有常规化疗药既杀伤肿瘤细胞,也损害体内正常细胞,常出现较明显的毒性反应。在化疗过程中,根据肿瘤所在部位,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引经药物,
如肺癌患者在化疗时服用桔梗、沙参等,食道癌选用威灵仙等,把引经药看做特异性的载体,选择性地把化疗药运送到肿瘤部位,以提高靶器官的浓聚,增强治疗效果。冰片常用于醒脑开窍之引经药,已有学者研究发现冰片增加顺铂在脑内浓度,从实验角度证实了冰片增强脑部药物靶向的作用。
(三)辨证施治加靶向
药物归经体现的是自身对某些脏腑经络的亲和作用,引经药还能引导其他药物的作用方向。归经理论和引经药用于中医肿瘤治疗的理念早已蕴含于临床实践当中,但主要停留在治疗哪一经的病变,以哪一经的药物为主,再辅佐其他药物,
如杏仁、桔梗均入肺经,可用于肺癌的胸闷咳喘;
站群论坛人参、白术、黄芪都入脾经,补中益气,可用于中晚期癌症的扶正治疗等等。尽管中西医立论基础不同,解剖、生理、病理等与脏腑经络不可等同,但并不妨碍在临床应用中,尝试以靶向药物作为引经药。如肺癌的中医治疗,在辨证施治、立法处方的基础上,尝试低于或等于临床用量的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能否提高中药疗效,值得展开研究。
(四)减毒增效可互补
靶向药物治疗存在的不良反应,以皮疹、皮肤干痒和腹泻最为常见,临床亦有不能耐受的病例。从药物作用机制来看,调控难免会干扰机体或细胞的正常功能。如利妥昔单抗可诱发B淋巴细胞的清除,长期应用可导致B淋巴细胞低下,甚至影响体液免疫功能。长期应用吉非替尼会引发腹泻、皮疹、瘙痒、皮肤干燥和痤疮,肝功能异常。长期应用曲妥珠单抗会导致心功能不全等。依据中医肿瘤病机辨证施治,解除靶向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疗效确切。减毒增效是中药配伍的根本目的,以归经理论和引经药为指导依据,中药与肿瘤靶向药物治疗的协同一定存在减毒增效的作用,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并明确。多学科综合治疗已成为现代肿瘤治疗的基石,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具有多种有效成分,奠定了中药多靶点、多环节、多部位效应的物质基础,而中药的多性味、多归经和中药分子的多样性则显示了传统中药多靶点效应的固有特性。因此,将归经理论和引经药用于临床化疗实践,借鉴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制方法与手段,深入研究恶性肿瘤中医药多靶点联合治疗的机制,不仅有助于阐明中医肿瘤治疗内涵,也将有希望为肿瘤治疗和抗复发、转移提供新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冷静,邹亮,胡一冰,等.中药引经理论与药物靶向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3):277.
[2]荣杰,张金荣.张金荣运用引经理论治疗肿瘤经验[J].中医杂志,2012,53(8):706.
[3]赵乐,裴晓华,王春晖,等.治疗肿瘤运用引经药经验[J].中医杂志,2013,54(24):2088.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4]刘玲琳,刘胜.乳移平配伍肺经引经药桔梗抗乳腺癌肺转移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2010,44(10):61.
[5]段美美,曾武,陈浩,等.天然冰片对顺铂在C6脑胶质瘤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脑组织分布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3,29(5):24.
[6]李凤珍,崔延宝.对中医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