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你的位置:医讯驿站 > 健康交流 > 资讯汇总 ​经筋疗法
资讯汇总 ​经筋疗法
发布日期:2024-11-26 10:35    点击次数:92

经筋疗法的起源

经筋疗法起源于中医古典《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篇》,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灵枢.经脉》云筋为刚,肉为墙,古人认为筋壮首强,筋舒者长,筋劲者刚,筋和者康。今人之功,变弱为强,变挛为长,受弱为康,变衰为康。 经筋是人体结构最庞大的组织,包括皮肤、肌肉、肌腱、韧带、筋膜、骨膜、血管、神经、淋巴、软骨等。人体以骨为支架,以关节为枢纽,以筋肉为动力,以神经为统帅。经筋护固形体周身表层,联缀肢节,司开合,保证躯体趋翔活动。外应天序,内属五脏六腑,固元化生,营行血气,调节机体内外环镜平衡,保障健康的重要组织。通过民间医技医术及《经筋学说》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挖掘与研究,通过大量临床实践,首次从人体中发现208个具有特殊功能的经筋筋结病灶穴位,揭示出48种难治病的筋性致因医学新课题。这一发现使得经筋疗法在医治122种常见疾病取得显著疗效的基础上,对痛症、脏腑疾病、神经衰弱、亚健康、男科病、妇科病、脑中风后遗症、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疑难病症都具有特殊疗效

灵枢·第十三篇 经筋篇 

图片

经筋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胭;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膪中内廉,与膪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顔,结于鼻;其支者,爲目上网,下结于顺蚴;其支者,从腋後外廉,结于肩脶;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顺。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膪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嘲爲数,以痛爲输,名日仲春痹。

【翻译】足太阳经的经筋,起始于足小指爪甲的外侧,向上结聚于足外踝,再斜向上结聚于膝关节处,然後向下沿着足的外踝,在足跟部结聚,沿着足跟向上行,在胭部结聚;该经筋的别支,从外踝向上行,结聚于小腿肚的外侧,向上到达胭窝中部的内侧,与从足跟上行的一支并行向上,结聚于臀部,再沿着脊柱两侧上行至颈项部;由颈部分出的一支,别出这一条经筋,进入舌,并在舌体结聚;另一条由颈部分出的经筋直行向上结聚于枕骨,向上到达头顶,又沿着顔面下行,结聚于鼻;下行经筋中分出一支,像网络一样行于眼的上睑部分,再向下结聚于颧骨;还有一条分支由挟脊上行的经筋别出,从腋窝後侧的外廉,上行结聚于肩髑部;另一条从腋窝的後外廉进入腋下,向上行至缺盆处,再向上在耳後的完骨处结聚;另一支从缺盆分出,斜向上进入颧骨部分,与从顔面部下行的结于颧骨的支筋相合。太阳经的经筋发病,主要表现由足小趾分出的一支的症状,可见足跟肿痛,胭窝部拘挛,脊柱反张,颈部筋脉拘挛疼痛,肩不能擡举;腋窝处的分支还可见到缺盆中有扭痛,不能左右摇摆。治疗用燔针,疾进疾出,病癒则止,以疼痛的部位爲针刺的输穴,这种病叫做仲春痹。

【原文】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後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眇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後,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顺支者,结于目眦爲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膪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眇,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趼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日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爲数,以痛爲输,名日孟春痹也。

【翻译】足少阳经的经筋,起于足第四趾趾端,沿足背上行结聚于外踝,再沿着胫骨外侧,向上结聚在膝部的外缘。足少阳经筋的一条分支,从外辅骨处分出,向上行至大腿部,在此又分爲两支。行于前面的一支,结聚在伏兔之上;行于後面的一支,结聚在尾骶部;其直行的一支,向上行至胁下空软处及季肋部位,再向上行于腋部的前缘,横过胸旁,连结乳部,向上结聚于缺盆;它的另一直行支线,出腋部,穿过缺盆,穿出後行于足太阳经筋的前面,沿耳後绕至上额角,交会于巅顶,从头顶侧面向下走至颔部,又转向上结聚于颧部;还有一支支筋,从颧部发出,结聚在外眼角,成爲眼的外维。足少阳经的经筋发病时,见足第四趾掣引转筋,并牵扯膝部外侧转筋,膝部不能屈伸;胭窝部位筋脉拘急,前面牵引髀部疼痛,後面牵引尻部疼痛,向上则牵引胁下空软处及软肋部作痛,向上牵引缺盆、胸侧乳部、颈部所维系的筋发生拘急。若是从左侧向右侧维络的筋拘急,则右眼不能张开,因爲经筋上过右额角与跷脉并行,而阴阳跻脉在这里互相交叉,左右经筋也是互相交叉的,左侧的筋维络右侧,所以左额角筋伤,会引起右足不能活动,这就是'维筋相交'。治疗这一病证应当用火针疾刺疾出的方法,针刺的次数以病癒爲度,针刺的穴位就是感觉疼痛的地方。这种病证就叫做孟春痹。

【原文】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千,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顺,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爲目上网,阳明爲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瘸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爲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爲数,以痛爲输,名日季春痹也。

【翻译】足阳明经之筋,起于足次趾与中趾之间,结聚于足背上;斜行的一支,从足背的外侧向上至辅骨,结聚于膝外侧,再直行向上结聚于髀枢,又向上沿着胁部络属于脊柱;直行的一支,从足背向上沿胫骨,结聚在膝部;由此分出的支筋,结聚于外辅骨,与足少阳的经筋相合;其直行的支筋,沿辅骨上行,结聚在大腿部,并结聚于阴器,又向上行,散布在腹部,上行至缺盆部结聚,然後上行通过颈部,环绕在口的周围,再汇合于颧部,向下结于鼻,从鼻旁上行与太阳经筋相合。太阳经的小筋网维于眼的上胞,阳明经的小筋网维于眼的下胞;另一条从颧部发出的支筋,通过颊部结聚于耳前。足阳明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足中趾、胫部转筋,足部有跳动感并有强直的感觉,伏兔部转筋,髀前肿,癞疝,腹部筋脉拘急。向上牵引到缺盆及颊部,突然发生口角歪斜,筋脉拘急的一侧眼睑不能闭合,如有热则筋脉弛纵眼不能睁开。颊筋如果有寒就发生拘急、牵引颊部而致口角歪斜;有热则筋脉弛缓、收缩无力,发生口部歪向一侧。治疗口角歪斜的方法,是用马脂油涂在拘急一侧的面颊上,以润养其拘急之筋,再以白酒调和桂末,涂在弛缓一侧的面颊上,使筋脉温通,然後再用桑钩钩住病人的口角,以调整其歪斜,使其复位。另外,用桑木炭火放入地坑,坑的高低以患者坐位时,能烤到颊部爲宜,同时用马脂温熨拘急一侧的面颊,令患者喝一些酒,吃些烤肉之类的美味,不能饮酒的病人也要勉强喝一些,并再三地用手抚摩患处,以舒筋活络。其他病的治疗,可应用燔针,以疾进疾出的手法治疗,针刺的次数以病癒爲度,以疼痛的部位爲针刺的穴位,这种病叫做季春痹。

【原文】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爲数,以痛爲输,命日孟秋痹也。

【翻译】足太阴经的经筋,起于足大趾趾端的内侧,上行结聚于内踝;其直行的支线,向上结聚于膝内的腓骨,沿股内侧上行,结聚于髀部,继而结聚在前阴,再上行至腹部,结聚于脐部,沿腹内上行,然後结于两胁,散布于胸中。其行于内侧的一支附着于脊柱两旁。足太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足大趾牵引内踝作痛,转筋,膝内辅骨疼,股内侧牵引至髀部作痛,阴器象扭转一样拘紧疼痛,并向上牵引脐部及两胁作痛,进而牵引胸及脊内作痛。治疗本病应采取燔针,用速刺疾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癒爲度,以痛处爲针刺的穴位。这种病证叫做孟秋痹。

【原文】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瘼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爲数,以痛爲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日仲秋痹也。

【翻译】足少阴经的经筋,起始于足小趾的下方,然後进入足心,行于足的内侧,与足太阴经筋并行,再斜行向上,至内踝之下,结聚于足跟,向下与足太阳经筋相合,向上结聚于内辅骨下方,在此与足太阴经筋并行,向上沿大腿根部内侧结聚于阴器,再沿着脊柱旁肌肉上行至项部,结聚于头後部的枕骨,与足太阳经筋相合。足少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足心发生转筋,且其经筋所经过和所结聚的部位,都有疼痛和转筋的证候出现。足少阴经筋发生的主要病证还有痫证、抽搐和项背反张等。病在背侧的不能前俯,病在胸腹侧的不能後仰。背爲阳,腹爲阴,阳病项背部筋急,腰部向後反折,身体就不能前俯;阴病腹部筋急,使身体向前曲,就不能後仰。治疗这种病应采用燔针,用速刺急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癒爲度,以痛处爲针刺的穴位。病在胸腹内不宜针刺的,可熨贴患处,加以按摩导引以舒筋脉,并饮用汤药以养血。若本经的经筋反折纠结,而且发作次数频繁,病情很重的,往往是不治之证。这种病称做仲秋痹。

【原文】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爲数,以痛爲输,命日季秋痹也。

【翻译】足厥阴经的经筋,起始于足大趾的上方,上行结聚在内踝之前,再向上沿着胫骨结聚于内侧辅骨之下,又沿着大腿根部的内侧上行结聚于前阴,并联络足三阴及足阳明各经的经筋。足厥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足大趾牵引内踝前部疼痛,内侧辅骨处也感到疼痛,腿的内侧疼痛转筋,前阴不能发挥作用,如果房劳过度耗伤了阴精,就会发生阳痿不举。伤于寒邪就会发生阴器内缩,伤于热邪则出现阴器挺长不收。治疗本病应采用利水渗湿及清化湿热的方法调节厥阴经之气;对于疼痛转筋一类的疾患,应采用燔针,用速刺疾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癒爲度,以痛处爲针刺的穴位。这病称爲季秋痹。

【原文】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後,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後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爲筋瘻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爲数,以痛爲输。其爲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爲数,以痛爲输,名日仲夏痹也。

【翻译】手太阳经的经筋,起始于手小指的上部,结聚于手腕,沿前臂内侧上行,结聚于肘内高骨的後边。如果用手指弹拨此处的筋,酸麻的感觉能反映到小指上,再上行人结于腋下;其分支,向後行至腋窝的後缘,上绕肩胛,沿颈部行于足太阳经筋的前面,结聚在耳後的完骨;由此又分出一条支筋,进入耳中;它的直行部分,从耳出,上行,又向下结聚于腮部,再折上行,联属外眼角。手太阳经的经筋发病,可见手小指掣引肘内高骨後缘疼痛,沿手臂侧至腋下及腋下後侧的部位,都感到疼痛,环绕肩胛并牵引到颈部也发生疼痛,并出现耳中鸣响疼痛,同时牵引颔部、眼部,眼睛闭合後,须经过较长时间,才能看清物体,恢复视力。颈筋拘急时,可发尘筋瘻、颈肿等证;寒热发生于颈部的,应采用燔针,以速刺急出的方法针刺,刺的次数以病癒爲度,以痛处爲穴。刺後颈肿不消退的,再改用锐利的针刺治。这种疾病称爲仲夏痹。

【原文】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中循臂,结于肘,上绕牖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引,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爲数,以痛爲输,名日季夏痹也。

【翻译】手少阳经的经筋,起始于无名指靠近小指的一侧,上行结聚在腕部,再沿着手臂上行结聚于肘部,向上绕着大臂的外侧,经过肩部行至颈部,与手太阳的经筋相合。从颈部分出的一支,在下颌角的部位深入于里,联系舌根;另一分支,向下走至颊车穴,沿着耳向前行进,联属外眼角,向上经过额部,最终结聚在额角。手少阳经的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的经筋循行部位发生掣引、转筋和舌体卷曲的现象。治疗时,应采用火针,采用速刺急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癒爲度,以痛处爲穴。这种病称爲季夏痹。

【原文】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孺,结于鹪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脶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烦;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爲数,以痛爲输,名日孟夏痹也。

【翻译】手阳明经的经筋,起始于食指靠近大指的侧端,结聚于腕部,沿着手臂上行,结聚在肘的外侧,沿大臂上行,进而结聚于肩髑。它的分支,绕过肩胛,挟于脊柱的两侧;它的直行部分,从肩髑上行至颈部;从这里分出的一支,上行至颊部,结聚在颧部;直行的分支,从颈部向上,出于手太阳经筋的前方,上行至左额角,网络头部,再下行进入右腮部。手阳明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该经筋所循行和结聚的部位掣引转筋及疼痛,肩部不能擡举,颈部不能左右转动、顾视。治疗这种病证,应采取火针,速刺急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癒爲度,以疼痛处爲针刺的穴位。这种病称爲孟夏痹。

【原文】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後,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牖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脶,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爲数,以痛爲输。名日仲冬痹也。

【翻译】手太阴经的经筋,起始于手大指的末端,沿大指上行,结聚在手小鱼际之後,继续上行于寸口部位的外侧,再沿手前臂上行,结聚在肘中,再上行至臂部的内侧,进入腋下,出于缺盆,结聚在肩髑之前,又返回,向上结于缺盆,自腋下行的一支进入胸中,结于胸内,散布于横膈部,与手厥阴经的经筋合于膈部,继而下行抵达季胁部位。手太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所循行结聚的部位掣引、转筋、疼痛,严重的,可发展爲息贲病,呼吸急促,气逆喘息,或胁下拘急,吐血。治疗该病时,应采取火针,速刺急出,针刺次数以病癒爲度,痛处爲穴。这种病证叫做仲冬痹。

【原文】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後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爲数,以痛爲输,名日孟冬痹也。

【翻译】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筋,起始于手中指端,沿指,上行,通过掌後与手太阳经筋并行,结聚于肘的内侧,向上行经过肘的内侧而结聚于腋下,从腋下前後布散,挟两胁分布;它的分支,人于腋下,散布于胸中,结聚于膈部。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所循行、结聚的部位掣引、转筋,以及胸痛或成息贲病,出现呼吸迫促、上逆喘息的病状。治疗时应采取燔针,用速刺疾出法,针刺次数以病癒爲度,以痛处爲穴。这种病就叫孟冬痹。

【原文】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恻,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臂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

365站群VIP

【翻译】手少阴心经的经筋,起始于手小指的内侧,循小指上行,结聚于掌後小指侧高骨,再向上结聚于肘的内侧,继而上行人腋内,与手太阴经筋相交,走向胸部,伏行于乳内,结聚在胸中,沿膈下行联系脐部。手少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胸内拘急,心下有积块坚伏,名爲伏梁病。上肢的经筋发病,肘部牵引拘急,屈伸不利。总的来说,手少阴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所循行或结聚的部位掣引、转筋和疼痛。治疗时应采用燔针,用速刺急出法,针刺次数以病癒爲度,以痛处爲穴。若病已发展成伏梁而出现吐脓血的,爲脏气已损,病情加剧的死证。

【原文】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俛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曰季冬痹也。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

【翻译】大凡经筋发病,遇寒则筋脉拘急,遇热则筋脉松弛,甚至出现阳痿不举。背部的筋挛急,则脊背向後反张;腹部的筋挛急,则身体向前弯曲而不能伸直。蟀刺是烧针的刺法,它治疗因受寒造成的筋急之病,如果是因热而造成的筋脉弛缓的病证,便不宜采用火针了。这类疾病称爲季冬痹。足阳明经筋和手太阳经筋拘急,会发生口眼喁斜;眼角拘急时,不能正常地视物。治疗这些病证,都应采用上述的蟀针劫刺法

图片

经筋

(一)经筋的含义

经筋为十二经筋的简称,是十二经的经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经脉经气在人体四肢百骸、骨骼筋肉之间运行的另一径路。因其运行于体表筋肉,故称经筋。经筋也分手足三阴三阳,其数目与经脉相同,其循行道路也多与经脉相接。

(二)经筋的循行

十二经筋的走向及分布,基本上和十二经脉的循行相一致。但是,十二经脉有顺逆之不同,而经筋走向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在踝、胭、膝、臀、腕、肘、腋、髀、颈结聚,终结于头面等处,沿行于体表,不人内脏,而与他经相结。

1、手太阳经筋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图片

手太阳经筋起于手小指上,结于腕背的腕骨部,上行前臂内侧,结于肘内锐骨(肱骨内上髁)后,以手指弹该处(尺神经所在),有酸麻感传至小指上,再上行结于腋下;其分支向后行于腋后缘,上绕肩胛,沿颈旁出走足太阳经筋之前,结于耳后乳突;由此分出一支进入耳中;直行的从耳后向上至耳上部,再下行结于下颔处,又上行连属目外眦。另一分支从颈部分出,向上经过下颌关节,沿耳廓前向上连属目外眦,上行于前额,结于额角。

365站群

2、手太阴经筋

图片

手太阴经筋起于手大指之端,沿指上行,结于鱼际之后,行寸口脉外侧,沿臂上行结于肘中,向上经上臂内侧,入腋下,出缺盆(锁骨上窝),结于肩髃前,其上方结于缺盆,自腋下行的结于胸里,散布于膈,与手厥阴经之筋合于膈下,抵于季胁。

3、手少阳经筋

图片

手少阳经筋起于无名指的尺侧端,结于腕背,沿前臂外侧上行结于肘尖,向上绕行上臂外侧,经肩部走至颈,与手太阳经筋结合。其分支从颈部分出,在曲颊处深入,联系于舌根;另一分支上走下颌沿耳前,连属目外眦,上达颞部,结于额角。

4、手少阴经筋

图片

手少阴经筋起于手小指内侧,上行结于掌后小指侧豌豆骨,再上行结于肘的内侧,上入腋内,与手太阴经筋交会,伏行于乳里,结于胸中,沿膈下行联系脐部。

5、手阳明经筋

图片

手阳明经筋起于食指的桡侧端,结于腕背桡侧,沿前臂上行结于肘的外侧,上行臑部(上臂外侧)结于肩髃(肩峰端);分支绕过肩胛,挟脊柱两侧;直行的经筋,从肩髃上行至颈;再分支走向面颊,结于鼻旁颧部;其直行一支向上出于手太阳经筋前方,上至左额角,络于头部而下行至右侧下颔。

6、手厥阴经筋

图片

手厥阴经筋起始于中指,与手太阴经筋并行,结于肘内侧,上经上臂的内侧,结于腋下,从腋下前后挟持两胁。分支进入胸腔,散布胸中,结于膈部。

7、足太阳经筋

图片

足太阳经筋起于足小趾爪甲的外侧,向上结于外踝,再斜向上结聚于膝部,在足背外侧循行的一支结于足跟,上沿跟腱结于腘部;从外踝分出的一支,结于腨外(腓肠肌部),上行至腘窝内侧缘,与胭部的一支并行上结于臀部;向上经躯干挟于脊柱两旁到项部;由此分出一支别入于内,结于舌根;直行的一支从项上结于枕骨,经头顶行到颜面,结于鼻;再由鼻部分出维络上眼睑,形成目上纲,然后向下结于鼻旁;背部的分支,从腋后外侧结于肩髃部;另一支从腋后进入腋下,向上绕行出于缺盆,上结于耳后颞骨乳突;还有一支从缺盆分出,斜向上结于鼻旁颧骨部,与从头巅下行至颧部的分支相会合。

8、足太阴经筋

图片

足太阴经筋起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结于内踝,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股骨内侧髁与胫骨内侧髁构成的骨突),沿股内侧上行结于髀部,会聚于阴器;再上行至腹部,结聚于脐,沿腹内上行结于肋骨,散布到胸中,其行于内的经筋则附于脊旁。

9、足少阳经筋

图片

足少阳经筋起于第四足趾端,上结于外踝,沿胫骨外侧面,向上结于膝外侧;其分支自外辅骨(腓骨),上走髀外侧,再分两支,前支结于伏兔(股四头肌),后支向上结于**部(骶骨部);直行者经季胁下空软处与胁肋部,上走至腋前方,横穿膺乳(侧**),结聚于缺盆;直行的上出于腋前,穿过缺盆,出行于足太阳经筋之前,绕行耳后,上抵额角,交于巅顶上,再从头顶侧面向下走向下颔,又还向上结聚于颧部,分支结于目外眦成“外维”。

10、足少阴经筋

图片

足少阴经筋起于足小趾之下,入足心,与足太阴经筋并,斜走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侧髁下,再同足太阴经筋并行向上,沿股内侧结于阴器,沿脊旁肌肉(膂)挟脊柱,上行到项部,结于枕骨粗隆,与足太阳的经筋相会合。

11、足阳明经筋

图片

足阳明经筋起于足次趾、中趾及无名趾,结于足背,斜向外行至腓骨,上结于膝外侧,直上结于髀枢(髋关节部),再上沿胁部联属于脊;其直行的一支,从足背向上沿胫骨,结于膝部;由此分出的经筋结于外辅骨部,与足少阳经筋合并;直行的沿伏兔(股四头肌)上行,结于髀部而聚会阴器。再向上布于腹部,上行结聚于缺盆,再上颈,挟口,合于鼻旁颧部(頄)。继而下结于鼻,复从鼻旁合于足太阳经筋。太阳经筋维络上眼睑(目上纲),阳明经筋维络下眼睑(目下纲)。另一支从颧部分出,通过颊部,结聚于耳前。

12、足厥阴经筋

图片

足厥阴经筋起于足大趾的上边,上行结聚于内踝前方,再向上沿胫骨内侧面,结于胫骨内髁之下,又沿股内侧上行结于阴器,与到达此处的诸筋相联络。

图片

经筋是什么临床上作用

经筋:附属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的功能。

明.张介宾提出:“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虽经筋所盛之处,则唯四肢溪谷之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筋属木,其华在爪,故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关节,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

临床上作用

古人有云:“有诸内,必行于外”、“病藏于内,证形于外”。薛己《正体类要。序》指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说明形体内外之间,在生理上是相互连系,相互协调;在病理上是相互转变,互以影响。经筋性病症会影响内脏功能活动,内脏病变也会反应到体表经筋之上。这就是筋性内脏病产生的重要机制。治病也分外治法和内治法,内服外用务求达到全面治疗目的。

经筋病理基础主要论述经筋性结构受创或慢性劳损后,经筋性组织保护性挛缩、扭转、牵拉或位移,或失去平衡时,经筋性组织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挤压、挛缩、积聚、粘连、瘢痕等病理性改变;迫使经筋性内循环系统产生阻碍,致筋路受阻、气血瘀滞、营养不良、神经传导不畅及紊乱,形成恶性循环,是导致临床各类经筋性病症的主要因素。

经筋疗法的优势

不扎针、不吃药、不用敷膏药,运用经筋手势手法消灶解结,标本兼治,安全、无痛、高效、省力,效果立竿见影,3-5分钟祛痛。

安全:掌握查灶、固灶,安全无痛、直达病灶。省力:巧用合力、重力、杠杆力,扫描查灶,医者省力,患者无痛。易学易用:通俗易懂、容易理解、好掌握、便于应用。理念新颖:贯彻“以灶为腧”的理念,查灶、固灶、消灶,模式化教学,无需辩证,无需考虑穴位,即适合初学者,又利于高手提升水平!治疗快效果好:时间可长可短,效果立竿见影,3-5分钟祛痛。

经筋疗法治疗和调理范围

经筋痛症:偏头痛、巅顶痛、枕后痛、前额痛等头痛;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颈椎管狭窄等颈椎病及颈周围结构病;各种类型肩周炎、网球肘、高尔夫球肘等肩肘疾病;背痛、胸椎骨质增生及胸椎周围结构病;腰椎间盘膨出、突出、脱出、腰椎骨质增生、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长短腿、腰三横突综合症、梨状肌综合症、腰方肌综合症、坐骨神经痛、膝关节滑膜炎、滑囊炎、膝关节骨质增生、关节腔积液、小腿痛、足跟痛、崴脚、足底痛、产后耻骨联合痛等痛症。

经筋五官科:近视眼、青光眼、白内障、斜视、外展神经麻痹(斗鸡眼)、等各种眼病;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鼻窦炎等鼻病;牙痛、牙周炎、口炎、咽炎、口腔溃疡等口腔疾病;耳鸣、耳聋、中耳炎等耳病。

经筋脏腑疾病:各种咳嗽、哮喘;心季、气短、各种胃炎、胃及肠溃疡、肠炎、阑尾炎、便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筋性心脏病、神经衰弱等内科疾病。

经筋美容:徒手及针法去眼袋、鱼尾纹、法令纹、颈横纹、妊辰纹、眼角及面部提升等。

经筋塑型:手法及针法塑颈、塑胸、塑腰、塑臀、塑腿。

经筋男科:勃起功能障碍、精索静脉曲张、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阳痿早泄、遗精、滑精等。

经筋妇科: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乳腺癌、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阴道松弛,子宫下垂,各种妇科炎症等。

经筋病理

经筋病理基础主要论述经筋性结构受创或慢性劳损后,经筋性组织保护性挛缩、扭转、牵拉或位移,或失去平衡时,经筋性组织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挤压、挛缩、积聚、粘连、瘢痕等病理性改变;迫使经筋性内循环系统产生阻碍,致筋路受阻、气血瘀滞、营养不良、神经传导不畅及紊乱,形成恶性循环,是导致临床各类经筋性病症的主要因素。

经络是气流通的通道,(纵行脉络为经,经以下网络全身之脉络为络脉)

筋是肌腱肌肉走行之处,经筋为经络灌注或并行的肌腱肌肉(内含血管),经筋联络四肢百经脉属阳,

经筋属阴,有形经络=手/足+阴/阳+脏/腑

经筋=手/足+阴/阳经脉是循环的

 筋经是从四肢末端,到腹部和肩部

经筋包括肌肉、筋膜、韧带、肌腱属于人体的运动系统

     一、理筋疗法概念    理筋疗法,系指运用徒手的施治方法,或运用简单的治疗工具,对躯体肌筋施行物理性的科学调理,达到医治疾病目的的医疗手段,它是民间常用的非药物疗法的传统医术,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的发展,发展成为各式各样的医疗专科诊疗技术,如推拿疗法、捏筋疗法、点穴疗法等。均从实用理筋手法中派生,统属于经筋疗法的内涵,但各自具备一定特点,选择运用时,宜取其长而避其短。因以手法为主,故又称实用理筋手法。    二、理筋手法作用机理浅析    理筋手法治病,是通过科学的物理调理方式,直接作用于躯体结构最庞大的筋肉系统,产生肌筋、腠理,从病理性的紧结、气血闭阻状态,逆转为生理性的形态并气血通畅;与此同时,肌筋挛缩对周围组织产生的牵拉、压迫获得解除,肌筋本身和周围组织,恢复了生态平衡。这便是实用理筋手法总的作用。致于治病作用,具有下列特点。    (1)根据经筋病症“查灶”法,查出的阳性“病灶”,实用手法具有“直达病所”的作用。由于施治直达病所,解结、消灶功效突出。    (2)理筋手法,在缓解经筋挛缩病态的同时,具有解除经筋挛缩对周围组织产生牵拉、压迫的效能。这点作用,常被人们忽视,其科学价值,曾受低估。    然而,科学秘密,终将被人类揭示。广州第一军医大学钟世镇教授研究报告说:“骨胳肌可引导再生神经纤维,通过神经缺损部位,有诱导和促进神经再生功能,并能为再生神经纤维提供良好的营养及代谢环境”。山东济南市第一医院神经科副教按刘学宽研究证实:三叉神经痛是由于炎症、血管、肿瘤和骨孔狭压迫所致,其中血管迫是主要原因(均摘自健康报1991.1.3日第三版)。    从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研究报告中说明,骨骼肌在经筋系统中的比重很大。它的挛缩,无疑对于神经、血管都可产生影响。故实用理筋手法通过“理筋”调理,解除肌筋之筋挛缩,对神经血管等软组织的生态平衡,显然具有尚未被全面了解的科学原理。

    (3)理筋手法治病,具有调节整体机能平衡的作用。科学的、适宜的理筋手法,对病者施治,病者获得舒适感显著、全身舒适、入睡良好、食纳增进、代谢旺盛等,这无疑是整体机能生态平衡的标志之一。在临床实践中,不少的患者,在施治过程中,熟睡于诊床;失眠的机体不平衡状态,迅速获得纠正。对比其施治前后的舌象、脉象,均见趋于逆转好转。    三、理筋手法治疗的适应症及实践的总要求    从经筋综合疗法的适应症,来选择实用医疗手法的治疗项目,是本疗法的基本原则。在总原则基础上,选择的项目是:①具有治疗经筋病症作用者;②具有舒适感显著者;③具备初步的“消灶解结”者,④具备操作简便而安全者。    (一)治疗适应症    1.经筋性疾患,包含肌性疾病、筋性疾病、韧带疾病、隐筋症、结扎术后腹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进行性肌萎缩等。    2.功能性疾患合并经筋病者,如神经官能症、疲劳综合征、睡眠紊乱症、胃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症等。    3.器质病变合并伤筋患者,如表浅性胃窦炎、萎缩性胃炎、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4.免疫性疾患,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白血球降低等。    5.外感性疾患,如外感痧症、外感性肝郁证、外感风热证等。    6.症状性病症,如慢性腹泻、慢性腹痛、腹胀、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二)施治总要求    理筋手法在施治过程中,要求诊疗对象及适应症明确,采用因人、因病、因症施治;选择医术项目适宜、运用手法适当,治疗程度切合实际,间隔时间适衡;调动医者及病者的积极性、教予患者力所能及的辅助疗法,加强自我调理,以促进病情的尽早恢复;严格控制病人自行治疗的药物投放;认真观察治疗效果,作好疗效如实记录。善于积累和总结临床经验,将经筋综合疗法诊疗质量,不断推上新的台阶。    四、常用理筋手法的实施方法析义    理筋手法的实施,有单项手法、联合手法等;民间传统方法常配合简便的药物擦疗。    1.滚动法手半握空拳,以掌侧的小鱼际部位置干施治部位皮肤上面,进行往返滚动运动的施治手法,称为滚动法。    (1)操作要领: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医者以面向病人的适当位置,用单手或双手的自然半握拳的掌尺侧,着于施治部位悬腕;腕肘略呈轻度屈曲,肩背放松,借助臂腕之力,于施治部位进行往返滚动。着重运用小鱼际及小指至中指根的压力,推动向前。掌略呈半伸,返回滚动,掌呈回收半握拳。小鱼际仍然保持回收压力。动作连续而均匀,不可忽快忽慢及跳动,或时轻时重。

    (2)注意事项:本法是以腕部自主滚旋,带动前臂及掌背呈滚动活动的一种手法;不应以手或臂的拖动进行操作,以避免术者的手与施治部位的擦伤。    (3)功效:本法适宜于颈肩、背腰、臀腿部位的施治使用。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松解肌筋,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疲劳安神定志等作用。    2.按揉法按揉法,为常用的实用理筋联合手法,即按法与揉法的联合运用。按,是使用一定的按压力,对施治部位的按压;揉,是在按压基础上的揉动。按与揉相结合施治的手法,称为按揉法。

    (1)指尖按揉法:以拇指的指腹作为按揉工具,对施治部位施以按而揉动(作前后、左右或旋转揉动),适宜于较局限的治疗部位。运用指尖按揉手法施治时,注意切去过长的指甲,及指合力的配合使用。    (2)掌根按揉法:以手掌根部、着于施治部位,进行按与揉的动作。可使用单手按揉或两掌重叠的双手按揉。适应于施治部位稍宽的治疗。    (3)臂部按揉法:以前臂近端的尺侧,着于施治部位,作按揉手法活动,适宜于广泛性治疗部位的使用,如肩、背、腰、臀、腿部的治疗。    (4)肘尖按揉法:屈肘,取肘尖作治疗工具,置于施治部位,进行按揉手法治疗。适用于肌肉丰厚的治疗部位,及“筋结”较深部的治疗。    按揉法适应于“筋结”较重,面积较广泛,有连锁反应的治疗。运用按揉手法施治时,应因人、因病、因部位,而以适宜的治疗量度;避免使用力量强度过大而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

    3.切疗手法切疗手法,是以拇指指尖作为治疗工具,着于施治部位,运用指合力、腕力作用,对施治部位,作切压、切拨、切弹、切揉等适量的施治。    本手法适宜于头部、关节、骨粗隆等的伤筋“结灶”的治疗。    4.揉捏法揉捏法,是运用指掌作为治疗工具,对施治部位进行捏治之中加以揉治的动作,常用旋揉动作,使施治部位更为舒适,疗效显著。适用于指掌可以拿捏部位的治疗,如颈肩、上肢、下肢及腹侧等。可采用单手或双手的揉捏疗法。    注意事项:①揉捏颈部时,重点揉捏颈后项及颈后侧;避免对颈前侧的动脉部位的压迫及施治。②揉捏动作,由轻而重,连续操作,治疗量度以病者能够接受为准则。    5.揉搓法揉搓法,即揉法与搓法的联合使用手法。运用于局限性的经筋病灶施治时,常以拇指的指腹作用为治疗工具,以“指合力”作为增强揉差力的功效;揉搓较广泛病变部位时,常以手掌掌面根部为治疗工具,对施治部位,施行往返性及旋转式的揉搓;对肢体的揉搓,常需双手的配合,左手着重于固定肢体,并协助提供右手的方便寻查“病灶”及施行揉搓手法。揉搓手法在治疗经筋病灶中,只要求对病灶起到初步的松解作用,为进一步“清灶”打下基础。

    6.弹拨法弹拨法是在揉搓等基础上实施,其主要针对经筋“结灶”,作分筋离筋的施治;对局限性“结灶”,运用双手的“指合力”,以两拇弹,首先施行平衡性的揉拨,继之以垂直揉百弹拨的手法,将经筋“结灶”松解。    弹拨法的基本手法要求是①施治的“结灶”部位准确。②对连锁反应的“病灶”,同时进行“解锁”的施治。③边弹拨、边查灶,主要针对“结灶”弹拨,由浅而深地逐层将“结灶”解除。    7.点穴法“点穴”这一名称,始见于武术的武侠小说之中,为武术功法之一;具有技击性能,起防身克敌的作用。医用的“点穴”,具有治病强身作用,是医疗保健的一种医术。“点穴”疗法之基本内容,是一具有明确的点治穴位,二是对穴位施行点治手法。我国的点穴疗法专著繁多,有《中国医用点穴学》、《气功点穴按摩术》等。    本节所叙述的“点穴”疗法,是民间的经验点穴。其穴位有针灸腧穴、部穴等,但更主要的是“尽筋头”的点穴施治。所采用的手法,有点摸、点切、点按、点拨、点揉、点捋、刮捋、点捏、点扣、点拍、点捶等。    8.拍打法拍打疗法,是用徒手或自制的简便医疗用具,对施治部位施行拍打,使治疗部位潮红充血、血脉舒通,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医疗方法。    使用徒手拍打时,常用右手的掌指背作拍打工具。施术时,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术者采用站位,稍向左侧身,用右上肢指掌背,对施治部位施行拍打。拍打的施术要求;一是四小指合拢;二是善于运用掌力;三是腕部活动灵活,使指掌背真正地成为拍打工具。

    拍打用具,一般以幼细的柳枝条一握,用纱布捆绑成为拍打工具。拍打工具的长短为60~70公分,粗细以适合手握为度。施行拍打时,以右手执握工具的一端,工具的另一端,对准施治部位,施行拍打,要善于运用腕力的灵活性,施予治疗部位的适宜量度,进行拍打。    拍打疗法,常府干颈肩、腰背及肢体等部位的治疗。    9.擦疗法擦疗法,是传统医术中的常用方法。其方法是,以手掌的大鱼际或小鱼际着力于施治部位,施行擦拭动作。    动作要领:患者卧位或坐位,医者以鱼际部或掌心,着力均匀地缓慢移动、往返擦试;用力持续,动作连贯,实而不滞,滑而不浮,直线擦拭,并施加暗力的内动功,重点施于紧弦的“筋结”部位。    擦疗法除施行徒手的擦试之外,可适当配合使用功效良好的外用药酒涂擦,再行擦疗。此外,运用姜片、生木爪等作为擦疗工具,既可对于部位面积较细病灶施冶,又可获得药物外用协同的功效。    10. 掐治疗法掐(qia)字的含意,是以手指用力夹持之意。理筋手法中的掐治疗法,即运用拇指与四个小指的合力掐夹,对施治部位施行掐治手法。本手法用力点主要于指尖。运用诣尖的合力,对经筋病变部位施行松与紧交替的掐夹,并于掐夹之中作适当的掐拨滑动。

    本手法适宜于指掐力可以掐及的治病部位,如肩、背、股及小腿等,所达部位较深,作用力较强,消除经筋“结灶”的功效较好。    注意事项:明确掐夹的组织,用力强度要适当。    11.转扳手法    (1)扳颈法:操作要领:患者正坐位,颈项放松,略低头、前倾,医行立于患者一侧,一手扶其枕后,另手托其颌下,将患者头部紧贴于医者胸前,尔后双手协调、轻轻左右摇动患者的头颈部;侍颈项充分放松,于瞬间以巧力、寸劲,施行头部与颈部活动反方向的转扳(即突然加大两手反方向之力,但转动不能超过40摄氏度)。    本手法适宜于治疗须项扭伤、颈椎小关节紊乱、颈椎病、颈肩综合证等。    (2)板腰法:本法常用三种手法。    肩臀板腰:患者取卧位(患侧在上,并取屈膝姿态)健腿伸直,医者立于患者背后,一手肤患者肩部,另一手扶于患者臀部,然后两手同时作方向相反的转扳手法,便臀部旋转(本法俗称椎肩拢臀法或拢肩椎臀法)。    侧卧后伸扳腰:患者取俯卧位,医者一手托住患者膝部,另一手置于患者臀部。施行手法时,扶于膝部之手,缓慢向上提,一提一放;置于臀部之手,行按压。    提踝板腰:患者侧俯卧或侧卧,医者单手扶腰,另一手提踝,两手作相反的施力手法。    12.综合运用法综合运用,即根据患者所患经筋病症的需要,针对不同部位病症的使用方便,选用相应的实用理筋手法,进行综合施治。    五、实用理筋手法基本功练习    实用理筋手法实施,需要具备基本体力和基本技术技巧,这便是基本功的内涵。    基本体力的锻练,可以通过体育锻练、武术练习来增强体质。但理筋手法所要求者,不仅具备身体素质,还要具有运用指力、腕力、臀力及技术技巧基本功夫,故需加强基本功练习。    壮医乾坤掌功练习:壮医乾坤掌功,是壮族的古代练功方法,对身体基本素质和指掌功力,均有较好的增强作用。本功分为下列动作姿势。    (1)起势:身体自然直立,两腿叉开,与肩同宽;两脚平衡,脚尖微向内收;两手自然下垂于大腿外侧;两眼正视远方,头正项直,下颌微向下收;挺胸收腹。姿态自然,精神集中。    (2)蹲挡握拳,承继起势姿态,双腿屈曲半蹲,呈骑马蹲裆势。将双手握拳,拳心向上,两时置于两胁,紧靠侧身,自然保持挺胸姿态。    (3)穿掌捏空:承上势,先将右手手掌,由拳势变为伸掌向前平伸,掌心向下;然后进行下列动作:伸腕仰掌,指曲捏空,握拳屈腕,旋臀穿掌(向左侧),回手握拳。而后,按以上方法,作左手的相应练习动作,但旋臀伸掌向右。    (4)托天摘星:承上势,将双手同时从胁部的握拳势,向肩顶耳侧方向尽伸,掌心仰天,呈托天状;再由伸势屈握五指呈摘星势。    (5)海底金钩:承上势,将手由上伸位作钩形内旋,并向外侧打一弧圈,至身臀下。    (6)压地飞:承上势,将钩手变为散掌,双手掌心向地面,呈腾姿势。    (7)双峰贯耳:承上势,将双手分别向身体外侧作半弧形向上运动,旋至两耳侧边,作握拳姿势。    (8)收势:承上势,将两手由握拳变为散掌,从耳边顺身前向下至立正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