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你的位置:医讯驿站 > 健康交流 > 健康驿站 胸腺瘤的分型与影像鉴别诊断
健康驿站 胸腺瘤的分型与影像鉴别诊断
发布日期:2024-12-01 14:11    点击次数:159

      胸腺上皮肿瘤是前纵隔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常见于 40〜7 0岁,男女发病率相仿,起病通常隐匿,病程常呈缓慢发展。目前研究表明胸腺瘤治疗及预后与其组织学分类、临床分期和局部侵袭范围有关。

    一、 组织学分型: 2015 版 W H O组织学分型,将来源于胸腺上皮的胸腺肿瘤分为以下6个分型,且将所有常见胸腺瘤生物学行为均界定为恶性。

A型:梭形/卵圆形细胞,非典型A型:A型伴有一定程度异型性

AB型:混合型不提倡使用

B1型:未成熟T淋巴细胞为主B2型:介于B1、3型之间B3型:上皮细胞为主C型:胸腺癌

二、临床特点: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儿童罕见,随年龄的增加发病率有增加趋势,而60岁后发病率降低。约1/3胸腺瘤患者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或咳嗽,因为肿瘤压迫或侵犯临近结构;约1/3~1/2因肿瘤分泌激素、抗体以及细胞因子等出现全身症状或副肿瘤综合征,其中重症肌无力是最常见的副肿瘤综合征,大约出现在30%~50%的胸腺瘤患者中,女性常见,另部分患者可出现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和纯红细胞增多症,分别发生于10%和5%患者中,另胸腺瘤也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和心肌炎。随着多层螺旋CT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无症状胸腺瘤患者被发现。

三、分期:

1.Masaoka-Koga分期:Ⅰ期:肿瘤包膜完整;Ⅱ期:肿瘤侵犯包膜Ⅱa,肿瘤侵犯周围脂肪Ⅱb;Ⅲ期:侵犯临近器官如心脏、大血管或肺;Ⅳ:胸膜及心包播散Ⅳa,淋巴或血行转移Ⅳb。

365站群

图片

女,40岁,B2+B3型,Masaoka I期,前上纵隔椭圆形肿块,密度均匀,与纵隔结构分界清晰 图2男,62岁,B2型,Masaoka II期,前纵隔块状肿块.内可见点状钙化影,边界欠清:图3女.61岁,B3型,M asaoka III期,左侧中纵隔可见不规则肿块,边界模糊,部分层 面与心脏紧贴,强化不均。图4男,50岁,B2型.Masaoka IVa期.前纵隔不规则肿块,边界欠清,密度尚均匀,増强扫描可见轻度强化,心包 及双侧胸腔内可见液性密度影,邻近肺组织略受压。

图片

I级

图片

II级

图片

III级

图片

图片

IV级

胸腺瘤密度不均、边缘不光滑、强化不均匀、外侵、直径较大及胸膜播散等CT特征与 Masaoka分期III、IV期有较好的相关性,能在术前较好的区分早期和进展期胸腺瘤。

2.第八版肿瘤TNM分期:T1:肿瘤包膜完整或侵犯纵隔脂肪、纵隔胸膜;T2肿瘤侵犯心包;T3侵犯肺、胸壁、膈神经、头臂静脉、上腔静脉或肺门血管;T4侵犯胸主动脉、主动脉弓、主肺动脉、气管、食管或心肌。N分期:N0为无淋巴结转移;N1为侵及前组淋巴结(胸腺周围淋巴结);N2为侵及胸腔深部或颈部淋巴结。M1a为胸膜或心包转移;M1b为肺或远处脏器转移。

四、各型特点及影像学表现

1.A型胸腺瘤:相对少见,占胸腺肿瘤的11.5%。临床上很少伴发重症肌无力,病理上肿瘤组织界限清晰, 小叶间白色纤维分隔不明显,通常被认为是良性肿瘤, 简化分型中归为低危胸腺瘤。Fukumoto等报道低危胸腺瘤多生长缓慢,肿瘤倍增时间中位数为607天,远低于高危组及胸腺癌组的459天和205天。A型胸腺瘤5年及10年生存率达100%,手术切除后几乎无复发。

图片

 患者,男,64岁,因双眼睑下垂半年、近期加重入院。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A型胸腺瘤。a)平扫CT 图像,肿瘤CT值约50HU;b)CT增强动脉期图像,肿瘤CT值约160HU;c)CT增强静脉期图像,肿瘤CT 值约141HU。肿瘤呈类圆形,后缘可见短条状钙化,边缘光整,局部呈浅分叶状,平均CEmax约110HU。

2.AB型胸腺瘤:AB 型胸腺瘤占所有胸腺瘤的 43%,其由较少淋巴细胞的 A 型区域和富含淋巴细胞的 B 型区域构成,两者成分比例不等。A 型区域与 B 型区域的交界区或 B 型区域之间,可见由特征性 梭形细胞组成的纤维间隔, AB 型胸腺瘤的病理表现为包膜完整,大体切面呈多发结节,被白色纤维组 织带所分隔,按包膜是否受侵、邻近组织浸润或种植 情况,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可伴副瘤综合征,但重症肌无力不常见。有报道称AB型胸腺瘤可并发多发性肌炎而引起肌痛和水肿。临床上一般认为与A型同属低危胸腺瘤,5年和10年生存率约80% ~100%,复发转移极其罕见。

图片

图 1 女,46 岁,前上纵隔 AB 型胸腺瘤 图 1a CT 平扫示前上纵隔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界清,边缘光滑; 图 1b CT 增强扫 描动脉期病灶呈明显不均匀结节样强化,内见线状低密度分隔 图 1c CT 增强扫描静脉期病灶呈渐进性强化;图 2 男,61 岁,右前下纵隔 AB 型胸腺瘤 图 2a CT 平扫示右前下纵隔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边缘光滑 图 2b CT 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内线状低密度分隔的 多发结节样强化; 图 2c CT 增强扫描静脉期病灶呈渐进性强化 图 3 女,84 岁,右侧纵隔 AB 型胸腺瘤 图 3a CT 平扫示右侧纵隔一不 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影,内见线状低密度影,病灶边缘局部钙化,与邻近胸膜边界不清,右侧胸腔较多积液 图 3b,3c CT 增强扫描病灶内见多发 结节状明显不均匀强化,线状低密度影未强化。

图片

59-year-old woman with low-risk thymoma (type AB).

3.B1型胸腺瘤:属少见类型,占胸腺肿瘤的17.5%,文献报道B1及以上分型的病例重症肌无力常见。44%的病例病理上通常包膜完整,可保留胸腺小叶结构,可见粗大纤维分隔,被认为是低危但具恶性潜能的肿瘤。有报道称肿块较大时 (一般 ≥10cm),约有20%的病例可发生周围脂肪组织侵袭。手术切除率约91% ~94%,术后复发率<10%,10年生存率>90%。

图片

患者,女,48岁,无明显症状,体检发现上纵隔增宽5天。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B1型胸腺瘤。a)平 扫CT图像,肿瘤CT值约47HU;b)CT增强动脉期图像,肿瘤CT值约59HU;c)CT增强静脉期图像,肿 瘤CT值约61HU。肿瘤呈浅分叶状,边缘较光整,内见结节状钙化,CEmax约14HU

4.B2胸腺瘤:和AB型同为最常见类型, 与重症肌无力显著相关。病理上通常包膜不完整,可侵犯纵隔脂肪及邻近器官, 可见纤维分隔,但常不完整,可发生囊变、出血;属于高危、恶性程度中等的肿瘤。大约有5%~15%病例初诊时已经伴发广泛的周围组织侵犯。约有5%~9%病例术后复发,术后转移率达11%,10年生存率70%~90%。

图片

图片

1A~C 女,74 岁,B2 型胸腺瘤。A.右前上纵隔可见类圆形结节影,边缘欠光滑(红箭);B.增强 CT 呈不均匀强化(红箭);C.手 术切除后病理诊断 B2 型胸腺瘤

图片

3A,B 男,32 岁,B2 型胸腺瘤。A.前纵隔可见不规则软组织团块,有钙化(红箭);B.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 B2 型胸腺瘤

图片

55-year-old man with high-risk thymoma (type B2).

5.B3型胸腺瘤:约占胸腺肿瘤的16%,最常见的症状为重症肌无力,约占50%。肿块通常无包膜,常侵犯纵隔脂肪及邻近器官,纤维分隔较少见,囊变、出血常见, 与B2型同属高危、中度恶性肿瘤。初诊时发生远处转移病例约占7%,Ⅰ期病例罕见,约15%~17%术后复发,术后转移率约20%,10年生存率50%~70%。CT平扫肿块内几乎无低密度分隔,易发现纵隔脂肪、胸膜侵犯及胸膜、心包多发种植转移,心包内侵犯只见于B3型胸腺瘤和癌,侵犯纵隔内大血管罕见,纵隔淋巴结转移少见,可出现心包种植转移,胸膜种植转移少见。

图片

B3型胸腺瘤,小区向鳞状上皮分化,肿瘤细胞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巢之间纤维间隔增宽。

6.C型胸腺瘤即胸腺癌:文献报道30岁以下的胸腺癌极少见,最常见病理类型为鳞癌,其次为神经内分泌癌等,肿瘤高度恶性,约50%以上初诊时伴发远处转移,极少伴发重症肌无力(WHO<5%)。

图片

图片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A~E 男,72 岁,胸腺癌。A.前纵隔可见软组织密度团块影,边缘不光滑,形态不规则(红 箭);B.可见肿物密度不均匀、纵隔脂肪间隙消失及心包受侵(红箭);C.增强 CT 可见左头臂静脉被占位包绕侵及、管腔狭窄(红箭);D.可 见心包积液(绿箭),纵隔淋巴结肿大(蓝箭),心脏左缘旁胸腺瘤种植(红箭);E.穿刺活检病理诊断考虑胸腺癌

图片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胸腺癌(a,b)和(c,d)的CT图像

图片

A) 对比增强CT轴位成像显示前纵隔软组织衰减团块(箭头所指),延伸至SVC和左头臂静脉。左头臂静脉的肿块在腔内延伸至左颈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的近端部分(箭头所示)。(B)

图片

52岁胸腺癌男患者。(A) 对比增强CT扫描(5mm准直) 显示前纵隔轻度异质性肿块,形态不规则。注意主肺动脉窗(箭头)和左侧内乳区(箭头)的淋巴结肿大。(B) 横断面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MR图像(TR= 5000 ms, TE= 100 ms) 显示前纵隔轻度异质性肿块。相对于胸壁肌肉,肿块显示同等或高信号强度。左侧内乳淋巴结不能区分

    有研究发现低危组胸腺瘤(A型,AB型)的CT最大强化值要高于高危组(B1型及以上)。而B1、B2、B3型胸腺瘤与胸腺癌之间CEmax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风险胸腺瘤组发生率最高的有边缘光滑、 圆形、密度均匀、增强 CT 值、均匀强化,在胸腺癌组发 生率最高的有边缘不光滑、不规则形、密度不均匀、长径、不均匀强化、坏死及囊变。纵隔脂肪间隙消失、纵 隔胸膜受侵、心包受侵、肺受侵、大血管受侵、心包积 液、胸腔积液、胸膜转移、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 10 个影 像学特征,在胸腺癌组发生率均最高,在低风险胸腺瘤组 发生率最低,而高风险胸腺瘤组处于 2 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症状、类圆形、 CT值上升幅度大、 边界清楚、均匀强化倾向于低危胸腺瘤可能大;高危 胸腺瘤的CT征象及临床症状多介于低危胸腺瘤与胸 腺癌之间,鉴别较困难,当上述征象均不典型时,需考虑高危胸腺瘤可能。

   一些观点:  

      周围脂肪浸润是胸腺瘤风险分类的独立预测因素,在平扫加AP+VP期相中影像组学观察时的AUC最高(0.835),为最佳影像组学模型。

365建站微信二维码

      能谱CT对胸腺瘤与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纵隔淋巴瘤患者VP期间的碘的标准化浓度(NICs)和AP期间的HU曲线斜率(λHU)与胸腺瘤患者显著不同。VP期间NICs的平均值纵隔淋巴瘤为0.28 ± 0.08 mgml−1(±标准差)和胸腺瘤为0.49 ± 0.15 mg ml-1。AP期间λHU纵隔淋巴瘤为0.69 ± 0.17 和胸腺瘤为1.26 ± 0.74。VP和AP期间的NICs对纵隔淋巴瘤与胸腺瘤的鉴别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两组间肿瘤位置、边缘、坏死、纵隔淋巴结肿胀、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和增强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片

49岁女性胸腺瘤患者,横断面:(a)混合能量CT图像;(b)70Kv单能量CT图像;(c)基于水的和(d)基于碘的材料分解图像(层厚 1.25mm)。

图片

29岁纵隔淋巴瘤男性患者,横断面:(a)混合能量CT图像;(b)70Kv单能量CT图像;(c)水基和(d)碘基物质分解图像(层厚 1.25mm)

三维重建的价值

图片

囊性胸腺瘤

图片

图片

囊性胸腺瘤

伴有淋巴基质的小结节性胸腺瘤(MTMLS):MTWLS在增强CT上显示某些特征,如囊性改变率高,固体成分显著增强,无恶性侵袭性影像学特征。

图片

1例55岁原发性纵隔MTWLS患者的影像学和组织学表现(A) 轴位, (B) 冠状面和 (C) 矢状面胸部CT 图像增强显示 7.6×5.9×12.2 cm 纯囊性圆形或卵圆形左前纵隔肿块(白色箭头), 邻近胸膜纵隔、心包和大血管。(D)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显示纺锤体细胞形成多个微结节,并由大量间质淋巴细胞分隔。(E)一些囊肿壁(黄色箭头)被包有结节状肿瘤(F),其他囊肿壁被单层上皮样细胞(黑色箭头)。

图片

一名 63 岁男性原发性纵隔 MTWLS的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A)轴位、(B)冠状位和(C)矢状位对比增强胸部 CT 图像显示一个 7.3×7.0×9.0 厘米的多发性囊性区域和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前纵隔中部肿块(白色箭头),邻近纵隔胸膜和大血管。可测量的实性成分明显增强。(D) 血栓素-伊红(H-E)染色的肿块切片显示纺锤形细胞形成多个微小结节,被大量间质淋巴细胞分隔。(E)囊壁(黄色箭头)被结节状肿瘤覆盖。(F)淋巴细胞的 CD20(=B 细胞)免疫染色呈弥漫性强阳性,上皮细胞巢的 CD20 呈阴性。

胸腺瘤瘤周结节:A型及AB型中未发现瘤周结节。瘤周结节可出现在高危组及低危组(B1型)

图片

患者男,41岁,胸腺瘤,WHO分型B2型,箭头所指为瘤周结节,1A.胸部CT增强轴位图,1B.MPR增强冠 状位图;本例瘤周结节长径、双期增强CT值、ΔCT值及与主瘤体距离分别为7.0 mm,38.2 、47.7、9.4 HU及3.3 mm胸腺区两处胸腺瘤(synchronous thymomas):

图片

图片

图片

胸部CT轴(A)图像显示前纵隔的两个肿块:一个右侧肿块(白星号)和一个左侧肿块(黑星号)。左侧肿块有钙化病灶(箭头所示)。C.胸部轴位CT图像清楚显示纵隔肿块的不同衰减特征:右侧肿块(白色星号)平均CT值83hu,而左侧肿块(黑色星号)平均CT值54HU,提示为独立起源。D.轴位(PET/CT图像显示两个纵隔肿瘤团块不同的代谢活动[左侧肿瘤团块[6.1,黑色星号]比右侧肿瘤团块[3.6,白色星号]摄取更多的FDG],提示两个独立的肿瘤。穿刺左侧为B3型胸腺瘤。

鉴别诊断

1.胸腺类癌:胸腺类癌倾向于有大的肿块,不规则的轮廓,在T2加权成像上不均匀的信号强度,在CT和/或MRI上不均匀的增强和局部浸润。坏死性或囊性成分常见于非典型类癌。

图片

一例48岁Cushing综合征女性非典型胸腺类癌。(a,b)对比增强CT显示前纵隔异质性肿块(白色箭头),轮廓不规则,高度增强,有坏死性或囊性成分。无包膜、间隔、出血、钙化、局部浸润或淋巴结肿大。然而,经病理学证实有一小纵隔结节(白色箭头)为淋巴结转移。(c)99m 组氨酸闪烁显像显示团块内高蓄积(黑色箭头)。

图片

一例48岁女性非典型胸腺类癌(a)对比增强CT图像显示异质性肿块,轮廓不规则,高度增强。肿块内可见一广阔的未增强区,有网状间隔。局部浸润,包括纵隔脂肪。(b-d) 脂肪抑制T1 (b) 和T2加权 (c) 和对比增强T1加权减影 (d) 图像显示出血成分和网状间隔。可见部分囊肿(白色箭头)和淋巴结病变(白色箭头)。

图片

1例69岁男性非典型胸腺类癌(a-d) 对比增强CT图像 (a) 和T1 (b) 和T2加权 (c) 和对比增强MR (d) 图像显示异质性团块,不规则轮廓,高度增强,网状间隔和坏死或囊性成分 (黑色箭头)。肿瘤血管(黑色箭头)可见清楚。无包膜、出血、钙化或淋巴结肿大

2.胸腺囊肿:可为先天性或继发性,无强化囊性病变,形态可变,MR的诊断准确性较高。

图片

61岁女性胸腺囊肿。(A)在主动脉弓水平的CT非增强扫描(5mm准直)显示前纵隔平滑、卵圆形的均匀肿块。肿块相对于胸壁肌肉呈等密度。(B)对比增强CT扫描(5mm准直)主动脉弓水平显示前纵隔软组织密度团块。注意到肿块几乎没有增强,也没有侵袭邻近结构的证据。(C) 横断面T1加权快速自旋回波MR图像(TR= 950 ms, TE= 15 ms) 左肺动脉水平显示,前纵隔肿块呈圆形。肿块相对于胸壁肌显示出同等或稍高的信号强度。(D) 横断面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MR图像(TR= 5200 ms, TE= 120 ms)在左肺动脉水平显示出显著高信号强度的前纵隔肿块。注意同一团块在CT和MRI上表现为不同的形状.

3.恶性生殖细胞瘤: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肿瘤,精原细胞瘤周围侵犯较少见,可转移至局部淋巴结和骨。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瘤具有典型的增大和异质性。低密度的中央区与出血区或坏死区相符。邻近结构包括胸壁的侵袭和转移到局部淋巴结或远处。胸膜和心包积液常见。

图片

41岁男性恶性生殖细胞瘤。(A)对比增强CT扫描(5mm准直)左肺动脉水平显示前纵隔轻度异质性肿块。肿块压迫上腔静脉。右肺门淋巴结肿大。(B) 横断面T1加权快速自旋回波MR图像(TR= 640 ms, TE= 17 ms) 左肺动脉水平显示同质的前纵隔肿块,同信号强度。进行针刺活检并确认肿块为精原细胞瘤。

4.淋巴瘤:原发性纵隔淋巴瘤由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组成,前者在纵隔占优势。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大B细胞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常见,霍奇金淋巴瘤的特征包括前纵隔肿块轮廓不规则、表面分叶状、无血管受累、伴有纵隔淋巴结病和胸腔积液的发生率高,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轮廓往往规则。

图片

29岁女性患有恶性淋巴瘤(A)对比增强CT扫描(10mm准直)左心房水平显示前纵隔肿块异质增强。包块内有低密度的囊性坏死区。(B) 横断面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MR图像(TR = 5900 ms, TE= 100 ms) 显示右肺动脉水平的异质性前纵隔肿块,与坏死囊性区相对应的信号强度显著增高。进行针刺活检,肿块被证实为霍奇金淋巴瘤。

5.成熟性畸胎瘤:成熟畸胎瘤是一种典型的多房性囊性肿瘤,不同厚度的囊壁。前纵隔肿块中液体、软组织、钙化和/或脂肪的减少是高度特异的发现,可以前瞻性诊断成熟畸胎瘤。CT发现钙化敏感,而MRI对瘤内容物评价较好。

图片

34岁女性患有成熟性畸胎瘤(A) 对比增强CT扫描(5mm准直) 显示前纵隔呈低密度肿块,形态呈圆形。包块内有少量钙化。注意少许脂肪密度。(B) 横断面T1加权快速自旋回波MR图像(TR= 950 ms, TE= 15 ms) 显示前纵隔肿块异质性。脂肪团内的脂肪成分显示出高信号强度。(C) 横断面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MR图像(TR = 2800 ms, TE= 90 ms) 显示有显著高信号强度的异质性前纵隔肿块。

    胸腺瘤为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常见种类,其发病率在原发性前纵隔肿瘤中约占50%左右,能够正确诊断,对肿瘤进行相对准确分型及鉴别诊断,将对临床诊治及术前评估提供更多的帮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