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你的位置:医讯驿站 > 医疗资讯 > 资讯汇总 【邢子亨:茵陈解毒饮-急性肝炎】
资讯汇总 【邢子亨:茵陈解毒饮-急性肝炎】
发布日期:2024-12-13 21:09    点击次数:96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 觀心齋且亭讀醫筆記 2024年12月09日 13:18 河南

急性肝炎

湿热相搏 民病黄疸

急性肝炎,小儿与年轻人易染,多由湿热郁结阳明,结毒影响肝胆疏利,郁蒸于肌肤、巩膜而成急性黄疸型肝炎;无黄疸型肝炎,是毒邪影响于肝,而胆道尚且通利,不致入血成黄者。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湿热相搏……民病黄疸”,是说气候影响生物的发病。1979年太原地区夏秋大热,且又阴雨连绵数十日,农民所种之白菜萎黄腐烂,收成大减,是冬,流行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伤寒论》阳明病篇有发黄专论,其发黄原因谓:“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身必发黄。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又有太阴脾虚、寒湿在里的阴黄,谓之寒湿发黄,非时气所发,没有传染性,《金匮要略》有“谷疸”、“酒疸”、“女劳疸”之分。如今又有因南瓜等摄入过多之黄色色素、胡萝卜素郁结而全身肌肤黄染,唯巩膜不黄者,均非肝炎、黄疸之列。

清热解毒 利湿退黄 此为治肝病之要

365站群

急性肝炎属于外感发黄、湿热发黄。《素问·刺热》谓:“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这就是急性肝炎的早期诊断。湿热之邪外侵,饮食积滞内伤,肝胆郁滞,湿热内郁,胆红素不由肠道疏泄,回流入血而小便先黄,查尿三胆(+),即成肝炎。胆汁不能疏泄于肠道,则消化功能受阻,而出现腹满腹痛,不欲饮食,胆汁回流入肝入心,迷走神经兴奋而出现多卧、嗜睡,肠道不消化食物,郁热不解,肝胆郁热不得排出,故出现身热。湿热熏蒸,巩膜首先黄染,络郁湿热,则全身黄染,甚者热越而生呕吐。

治疗大法:《伤寒论》有旨谓:“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人身发黄之理,皆因湿热,如黄痰、黄汗、黄带、黄涕……小便利,湿可排,热可清,湿热不能胶结,则“黄”不能形成。中医又有“湿热生虫”之谓,有水分滋养及温度的生发长养则生虫。细菌、病毒、微生物即“虫”之义。所以湿热可以结成“毒”而为害,清利湿热可使“毒”无生化环境,自可灭也。

制茵陈解毒饮治疗急性肝炎,利胆退黄,和中,清湿热。

方药:茵陈 猪苓 茯苓 泽泻 银花 连翘 板蓝根 山楂 炒麦芽 生薏米 甘草。

方中茵陈、猪苓、茯苓、泽泻利水退黄;银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山楂、麦芽和中消食;薏米、甘草健脾清热。大便色白如白陶土、狼粪者是胆道不通,加大黄、枳实。兼外感发热者,加葛根、薄荷。腹痛甚者,加柴胡、郁金。

【病案选录】

案一:湿热阻滞,肝胆失于疏泄王某,男,7岁。1976年2月20日初诊:患者5日前发热恶寒,前医以外感治疗,热退而现巩膜黄染,腹胀不欲食,尿急尿频、尿短赤,舌苔黄稍腻,脉象弦数。尿三胆(+),谷丙转氨酶800U。西医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症分析:发热恶寒,尿频尿赤,是外感风热,小便不利之症。热退而巩膜黄染,腹胀不能食,是湿热已结于里。《伤寒论》谓:“伤寒郁热在里,身必发黄。”此证外邪已解而热郁于里,故舌苔黄腻而脉弦数。拟清热利湿、疏利肝胆之剂。方药:茵陈12g 木通6g 黄芩6g 猪苓10g 泽泻6g 车前子9g(布包煎) 丹皮10g 栀子6g 金钱草9g 银花9g 甘草6g。

2月23日二诊:已不尿急尿频,巩膜黄染消退,仍腹胀、不欲食、尿色黄,是湿热之邪虽解而中运不健。上方去黄芩,加陈皮6g、枳壳3g、莱菔子6g以宣通中焦。1周后诸症皆除,半月后化验肝功能恢复正常。

案二:肝脾不和,湿热郁滞

彭某,女,6岁。1973年3月25日初诊:病已四五日,大便白黏,腹胀,不能食,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脉象滑数。肝功能化验: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1U,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谷丙转氨酶462U。西医诊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病症分析:腹胀不能食是中运不宣。小便黄赤、大便白黏是湿热中阻,肝胆疏泄不利。脉滑数是邪热内结。拟舒肝理脾、清利湿热之剂。茵陈解毒饮加减。方药:茵陈15g 猪苓10g 茯苓10g 泽泻10g 苍术6g 陈皮10g 川楝子10g 枳实5g 木通10g 大黄6g 甘草6g。

3月29日二诊:大便已转黄润,食欲仍差,是肝胆已利、中运不和。前方去大黄,加山楂、炒麦芽、神曲各6g以健中运。

4月2日三诊:食欲已好,纳食增多,小便色已淡,大便正常。肝功能化验:谷丙转氨酶正常,麝香草酚浊度试验9U,麝香草酚絮状试验(+)。患儿已无任何不适。前方去川楝子、枳实,加连翘9g、板蓝根9g、金钱草10g以清余邪。

急性黄色肝萎缩及亚急性肝坏死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第十一节谓:“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极为难治。”临床可见有患急性黄色肝萎缩者,初如感冒,高烧两三日后全身发黄,躁烦不安,骂詈恼怒,七八天后加重,出现嗜睡、昏迷,甚至抽搐、死亡。此因表证热邪不解,热邪入里,郁热而发黄。正如《素问·刺热》谓:“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这一生物节律与疾病的关系,《内经》和《伤寒论》中均有阐述,确有其临床意义。

表证郁热发黄,七八日高烧不退而昏迷者,急当注意发生黄色肝萎缩。初如外感,便溏泄泻,全身黄染,注意亚急性肝坏死。此症死亡极高。临床往往认为此为肝昏迷重症。这时如用解表清热、开胸豁痰宣窍之剂,即可转危为安。此种症状虽亦属肝昏迷,但与肝病晚期发现之昏迷不同。肝病晚期发现昏迷者,多为肝功能衰竭,肝风内动,必然精神短少,皮肤枯燥,乃五脏制化,失于平调,脏气将绝,所以很难挽救。而急性发作者,是一时闭结,火热生风,多是厥阴心包症状,神志昏迷而神气尚存,皮肤不枯,有时胸部拒按而痛,此属闭厥之证。可用清热息风、豁痰宣窍之剂以开其窍,再兼解表之药以解外邪,使表热退而里热也解,在瞬息之间可以清醒。

方药可用葛根、银花、连翘、瓜蒌、石菖蒲、郁金、半夏、犀牛角、玳瑁、柴胡、青皮等。

慢性肝炎

365站群VIP

治肝之病 以舒为主 虚不宜补

慢性肝炎往往经久不愈。临床表现除肝大外,外症不很明显,自觉症状多是疲乏无力,消化不良,大便不规律,有的有肝区疼痛,甚至脾脏亦肿大。化验检查,肝功能多不正常。邢老认为,其致病之因,多是肝郁气滞,人在思想不遂、心情不舒之情况下,气郁血结,食欲不振,渐致精神抑郁,两胁疼痛。中医谓,木郁克土,因肝性舒达,不达则郁而伤脾,肝气郁滞引起内脏气血循环受阻,所以容易引起肝脏瘀血而肿大。肝脏气血不和,故胁肋疼痛;气郁不舒,故精神疲倦。根据临床经验,用逍遥散加减治疗慢性肝炎多收到良好效果。如因肝脾结热而致肝脾气郁血滞者,用清肝饮以清肝脾结热,亦是逍遥散之变法。如肝脾肿大者,以肝脾俱为藏血之脏,血瘀故肝脾肿大,则当舒气活血以清肝脾之瘀血。病情严重者,酌加活血行气消坚之药,使气血通畅,坚积消除,则肝脾自可复常。但攻之不可过急,须攻补兼施,以舒为主,万勿损伤正气致肝脾功能受损。补之亦慎用填涩之药,勿使气血壅阻不得通畅。前人谓肝病难治,肝无补法,即因肝性舒达,肝主藏血,郁则为病,舒则条达。

所以,邢老认为治肝之病以舒为主,虚不宜补,实不可过攻,必遂肝脏条达之性,适其肝脾制化之机,乃为治肝病之善法。参芪温补之药,多不宜于肝郁之病,纵有因脾虚而肝郁者,亦宜少加参术补脾之药与舒肝之剂合用,不可纯用温补,因肝病温补多致热郁,热郁则气血不畅,肝脏失其条达之性,而滞少阳生发之机。

肝与脾之关系至为密切,肝病及脾,脾病及肝,在病机上往往相互影响,但治法上脾病肝病迥然不同。治脾宜补,治肝宜舒,肝郁而病脾者以舒肝为主,调脾为辅;脾虚而肝郁者,补脾之中必兼舒肝,否则肝郁克土,脾亦不能调。《金匮要略》即提出治肝之病必先实脾,在脾脏不虚的情况下,虽不必补脾,但亦需顾及木邪克土之机。肝郁而实者,则当先舒而后调之,不能不舒而先用调补助益之法。另一方面,脾实之病亦当注意舒肝。若脾实肝郁则失其运化之机,而成滞实之证,亦宜疏通利导使脾土不郁。

舒肝理脾治疗慢性肝炎

邢老认为,慢性肝炎多因肝脾郁滞兼湿热内郁,以致肝脾功能失常,故病情较为复杂,必须使肝脾调和,肝气条达,湿热不致内郁,才可逐渐治愈。故自拟舒肝理脾饮舒理肝脾以治肝。

舒肝理脾饮方:当归 赤芍 柴胡 青皮 元胡 川楝子 焦山楂 鸡内金 茯苓 生薏米 半枝莲 板蓝根 甘草。

肝肿大者加丹参、红花、三棱、莪术、鳖甲、郁金。肝区痛甚者加没药、灵脂。背困乏力者加桑枝、鸡血藤、续断、杜仲。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枳实。腹胀腹满者加厚朴、莱菔子、槟榔、大腹皮。肝功能异常久不复常者加苏木、土元、桃仁、泽泻。便秘者加大黄、郁李仁。便稀者加白术、山药、扁豆、草果仁。

【病案选录】

案一:肝脾郁滞

刘某,女,40岁,工人。1976年8月20日初诊:1年多来,全身疲困乏力,食欲不振,肝区不适、时有刺痛,腹胀,消化不良。西医以保肝药治疗无效。肝功能化验:麝香草酚浊度试验8U,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舌苔滑腻,脉象沉弦。病症分析:全身疲困乏力,食欲不振,肝区不适、时有刺痛,腹胀,消化不良,是肝郁气滞、肝胃不和、脾不健运之征。肝区不适、时有刺痛,是肝脏郁热。脉象沉弦,是肝郁而邪热不得外达。拟舒肝调中之剂。方药:当归12g 炒白芍12g 柴胡7g 丹皮12g 川楝子12g 郁金10g 厚朴10g 青皮10g 枳壳6g 广木香6g 炒槟榔10g 焦三仙各6g。

8月30日二诊:病情大有好转,食欲增进,腹胀明显减轻,肝区疼痛不适感消除。前方加丹参12g,红花5g,继服6剂。以后遵上方随症加减,治疗2个月,病获痊愈。

案二:肝郁脾虚,气滞血瘀

张某,男,36岁,汽车司机。1995年3月10日初诊:疲困乏力、肝区疼痛、脘胀腹满、恶心2个月。查肝功能异常: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2U,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谷丙转氨酶正常,乙肝表面抗原256U。其面暗萎黄,脉象弦细稍数。病症分析:面色晦暗,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是肝经气血郁滞;脉象弦细数是血热有郁;疲困乏力,脘胀腹满,乃木不疏土、运化受阻、肝脾不和之兆。拟舒肝理脾、化瘀解毒之剂。方药:当归15g 赤芍15g 丹参15g 红花5g 柴胡12g 青皮10g 元胡12g 川楝子12g 郁金12g 半枝莲15g 草河车12g 山楂12g 泽泻12g 生薏米30g 炒麦芽20g。每周4剂。

3月20日二诊:肝区疼痛减,腹胀轻,纳食增进。上方去元胡、川楝子,加茵陈15g,土元6g,清肝胆之郁热,以消萎黄。加丝瓜络12g以消络中之郁热。

3月30日三诊:面色已显红润,腹胀已消,身体已不疲困。上方加丹皮15g以清血分之热。以后遵上方加减出入,2个月后,肝功能复查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其他项目亦趋正常。毒消热清,内环境改变,使病毒无适合繁衍之环境,则乙肝表面抗原亦转阴。

【按语】《金匮要略》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以肝病为例,提出治疗疾病的大法:“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该文字说明治肝补脾的要妙。

肝脾关系相制相助而为用,关系极为密切,肝病可及脾,脾病可及肝,在病机上往往互相影响。但治法上肝病脾病迥然不同,治脾宜补,治肝宜疏。肝郁而病脾者以舒肝为主,调脾为辅。脾虚而肝郁者,补脾之中必兼舒肝。脾实之病亦当注意舒肝,若脾实肝郁,则失其运化之机,而成滞实之证,因而,在脾实不运之时亦宜疏通利导使脾土不郁。前人谓木能疏土,即此意也。所以,肝脾同病者,必辨明其是脾病影响于肝或是肝病影响于脾,分清先后缓急而调治,不可乱施攻补。否则,以补脾之法治肝易使肝郁不达,以舒肝之药治脾易使脾气更虚,舒补失当,病不能愈。

另一方面,情志为用,肝主怒而脾主思,怒则气逆,思则气结,肝脾不和而为病。因此,治肝脾之病,又当和其情志。情志产生于气血,气血与情志有密切关系,血气多少与情志疾病均有关联。所以中医学在生理、病理、治法上均注意五脏情志气化生制之关系。此又是中医学志意精神与脏器功能相结合之机理,在医学上实有极重要之价值,应当进一步深思而研究之。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前人谓肝病难治,即是谓人生一世志意不遂,急躁忿怒之事屡有,多思善虑之情常发,最易出现肝病,肝病出现后难以调治。又谓“肝无补法”,即是谓肝性舒达,肝主藏血,郁则为病,舒则条达。所以治肝之病以舒为主,虚不宜补,实不可过攻,必遂肝脏条达之性,适其肝脾制化之机,乃为治肝病之善法。肝病脾虚不能用参芪术温补之药,因肝病用温补多致热郁。气有余便是火,补气药不可用,如需用时亦宜少加参术等补脾药与舒肝之剂合用,不可纯用温补。肝脏体阴而用阳,不是不能补,补血药可以用,补气药则慎重。

用药以当归、赤芍、丹参养血柔肝,补中寓通。丹参一味,可抵四物,养则血源充足,通则肝体可柔,血无瘀滞,合丹皮之凉血清肝又有消瘀之功,则血中无热可积。湿热生虫,无热无湿留聚,则“虫”无生存环境,病毒、细菌、衣原体等皆“虫”之义也。合柴胡、青皮、茵陈疏利肝胆,使肝中代谢产物有路可排。半枝莲、泽泻等清热解毒、利水化湿,助肝肾令邪从水道外泄,则“虫”、“毒”无繁衍场所,乙肝表面抗原自可由阳转阴。清利肝胆湿热,改善内环境,疏通胆道,通利水道,是调理慢性肝炎的大法。凉血不使凝滞,疏利不能大泻,解毒不用霸道药物,中西一理,用之慎矣!

临床肝功的化验值,只作为一个指标来参考。转氨酶高者,热毒犹盛;转氨酶已降者,热毒已轻。肝功能值由高转低者,抑或趋于正常者,则肝功能已复康。但要注意临床可见有病情恶化、病情进展者,虽化验肝功能加号减少或已消除,阳性者已转阴,却是说明病已濒危。曾见一早期肝硬化患者,住院1年,化验肝功全部正常,却在出院2个月后肝功衰竭,吐血而亡。临床一定要考虑到,化验值趋正常者,并不一定意味着肝脏彻底复康。因为病毒的繁殖,有高峰与休整期、活动期的差别,人体亦有抵抗力增强与降低的阶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