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主要症状:整日腹胀,多数时间是脐腹周围连同两侧少腹胀,有时也伴胃脘及两侧胸肋部闷痛或胀痛。食后感觉脐腹周围及两侧少腹胀得更明显,空腹时也感觉肚子胀,有压痛,不按压不痛。吃得不多,想吃不敢多吃,吃后肚子胀得难受,不消化。站立时,感觉腹胀不适较重,躺卧则肚子舒服些。目前服中医院甘教授的中药后,大便每日约5次左右,稀烂的大便较少,成形的大便多。当排出很多大便后,仍感觉有腹胀,只是肚子舒服些。假若已有十个小时没吃东西了,明显感觉很饿,但脐腹部仍有腹胀不适的感觉,当吃一碗饭菜后,心理觉得才五分饱,但脐腹部胀感就加重。
伴随的其他症状:①几十年来长期口干口苦,或口涩,半夜或晨起口干口苦明显。②近四年来性欲淡漠,无勃起,时而有阴茎的顶端龟头部冰冷。
图片
现场问诊信息,患者补充如下:
口涩,我就感觉好像舌苔上有一个什么东西涩涩的感觉,早上起来就是口苦。睡到半夜也是口苦,感觉不舒服,就起了我是一般睡到半夜起到漱口。晚上起夜1次,大便一天5次,原来有七八次。患者今天已经拉了两次大便了,本来是有点多了,但它还是有点胀,像我这样压,这上面有一点痛,都有一点轻微点的痛,不压肚子的情况下,有时候也有点痛,有点点不舒服。有时候也有在整个胸部有一点点不舒服。但是这个不舒服不是整天都是这样的,手脚不凉,就是龟头有些凉。喜欢喝水,但是没有说专门说我一定要喝,但是可能我有一个习惯,想喝还是喝水还是不多。喜欢喝凉的。我是因为注意到这个问题了,我就没有没有刻意的就像以前我喜欢吃那些冰冻的,但是现在这几年都没吃过冰冻的。
之前是2022年切除胆囊以后,在半年内体重下降了30斤,那个时候就是一天拉的是水一样,或者是很烂,一天七八次8次9次都有,但是拉了以后拉七八次,他仍然是觉得肚子胀。现在最近情况我这次来找甘教授看的时候也是肚子胀,但是大便那个时候一每天也是5次左右,但是它是一个非常大便没那么成型,现在目前大便这几天包括我没吃药,大便都是成型的多,那个时候比较少,那个时候很少,但是每天还是有5次。做梦是多,但是睡眠睡得着。倒下去5分钟之内。口苦,是晚上半夜或者是早上起来,口苦明显。
冯老
脏腑辨证,脾虚肾虚是一种,我们今天用经方辨证。经方辨证根据症状反应,先辨六经,然后辨方证。
这个病人是临床常见的病,经方根据症状反应把症状收集齐了,这个病人是腹胀4年,不在胃脘而在脐腹周围,是个慢性病,所以胀是个虚证,不是个实证,是个虚胀。
六经辨证,实际上用八纲辨证,六经是来自八纲,里就是人体之里,在人体的里面的症状反应,拉肚子、腹胀,这都是里虚寒的表现。
脏腑辨证涉及的面比较多,它不太确定。八纲就是说在里在表,这很简单,八纲辨证跟脏腑辨证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用经方就用八纲辨证,病人主诉4年的腹胀腹泻,有口干口苦,拉肚子是里虚寒,但是又口干口苦,是上热。
半表半里的少阳提纲有口苦咽干,所以说仔细读《伤寒论》,不光是少阳有口苦咽干,实际厥阴也有口苦咽干,提纲只是消渴、气上撞心,没有再说口苦咽干。厥阴是半表半里的阴证,也是半表半里,实际有的时候也有口干口苦。
少阳跟厥阴是一个病位,同在半表半里,下寒更明显就是厥阴,少阳是下寒比较轻一点,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有时候明显有时候不明显。
刚才熊主任辨证是半夏泻心汤,思路就是辨病位是半表半里,辨病性是半表半里的阴证。下寒的厉害所以龟头凉,八纲辨证就是说下寒,下寒不光是里证,下寒也可以见于厥阴,也可以见于太阴,不是固定的,要综合来看。
下利一天七八次,吃了药以后好转一些了,有五次,还有下利,那就叫腹泻,有下寒,这个下寒是肯定了。
这个病人有口苦咽干的上热,上热是半表半里、是里,还是要继续分析了。一般的见口苦咽干,半表半里的可能性大。根据这个病人以前吃了参苓白术有些效果,但是他还是饿了以后肚子胀,这里头下寒的还是明显,两胁这一带也胀,属于胸胁苦满,这样来看半表半里的症状比较多,首先辨病位是半表半里,口苦是个半表半里的口苦,不是厥阴就是少阳。病人虚寒的厉害,时间久了,下寒又厉害又腹泻,你叫他太阴也好,叫他厥阴也好,厥阴是没有下利的,但是下寒可以有。
用一个病位来解释,有时候解释不清楚,我们就按合病讲,比如少阳太阴合病,往往这个可以讲清楚,临床来看,少阳和太阴合病的时候,看下寒的厉害不厉害,如果下寒的明显,那就是厥阴了。
辨六经,半表半里的阴证先定下来,长期的腹泻,按照里太阴讲也可以,按厥阴讲也行,辨证用半夏泻心汤是比较接近的,半夏泻心实际上是厥阴病,用一个证来解释就行,厥阴病半夏泻心汤,你说是少阳太阴合病也可以,有腹泻属于太阴,厥阴实际没有腹泻,有了腹泻它是合病态。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在《伤寒论》下利属太阴,半夏泻心汤叫厥阴病,实际它是少阳太阴合病,属于叫厥阴合病太阴也可以。
经方辨证要根据症状反应辨证,要辨到六经,辨到方证也确切。有上热你也要去清上热。对这个病人,我们认为他是接近于厥阴病比较合适,你叫少阳太阴合病也可以,因为小柴胡汤本来也是少阳太阴合病,因为人参、生姜、大枣、甘草后世叫健脾,柴胡、黄芩清上热,人参、生姜、大枣、甘草治脾虚,这也讲得通。
但是一般说小柴胡汤治少阳不说治太阴,实际它还暗含着少阳太阴合病,有脾虚。用八纲辨证是比较简单一点,容易掌握,就根据症状。这个病人长期的腹泻,里虚寒或者是下寒,先定下来,然后又上热,口苦、口涩就是上热,这样定下来是半表半里。
在临床看这个病的比较多,患者以前吃了参苓白术散有效,是治疗太阴了,但是没治疗上热。上热比较明显了,光治下寒、光健脾也是不行的,得加一些清热的药,根据《伤寒论》的一些记载,哪个方子更接近?
是半夏泻心汤比较接近的,有黄连、黄芩清上热,半夏泻心实际治疗腹泻的是哪些?一个是清上热,一个是温下寒,温下寒的是人参、干姜,黄连、黄芩还有止泻的作用,有清上热有治腹泻的作用,和干姜在一起治疗这种腹泻最合适。
半夏泻心方证最接近,当然我们根据症状要加一些对症的,还有什么症状?腹胀时间长了,要加一些理气的药,治疗腹胀的药,合方半夏泻心合茯苓饮,比较简洁,对于目前症状来说是比较接近的。
辨六经,厥阴病或者合病太阴也可以,辨方证半夏泻心加枳实、陈皮,这样思路比较简单一点。是个厥阴病,辨方证半夏泻心加枳实、陈皮证,这是我的一点经验。
答疑环节:
问题1:半夏泻心,部位来讲,是心下痞为主,但是这个病人的腹胀的范围是比较大的,甚至连接到两胁,当时也就没有选半夏泻心,也有这个方面的一个考虑。柴胡桂枝干姜汤合不合适?
冯老回答: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治阳微结为主,因为148条主要重点讲什么叫阳微结。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48条头发汗出,也有点胸胁微微的不舒服,没有说有胸胁苦满,因为147条有胸胁满微结,在148条他不讲胸胁满,重点的讲的阳微结,阳微结是指着津液伤得厉害了,都是厥阴病。半夏泻心、甘草泻心都是厥阴病,乌梅丸也是治厥阴病。厥阴病的方证有许多不同,厥阴病的方证在临床上更多,必须加减。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腹满差一点,它没有治疗腹胀的药,只有甘草干姜温中化饮,柴胡桂枝干姜汤主要治的是阳微结,大便硬。柴胡桂枝干姜汤是津液伤的厉害,大便不是稀的,是干,叫阳微结,是大便硬。《伤寒论》148条说清楚这个问题了。
腹泻当然也可以用,但是这个患者的腹泻不合适了,因为腹泻是下寒的厉害。治疗腹胀满还是茯苓饮、泻心汤、厚姜半甘参这一类的,补中益气也有一点,经方的厚姜半甘参、半夏泻心汤、茯苓饮比较合适。
主持人总结
365站群以往我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抓住口苦便溏的多,有这种症我会首先考虑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刚刚听了冯老解释,是阳微结,大便是偏干的,我觉得这块在临床可以去体会,柴胡桂枝干姜也是用的比较多。在我们消化科都是比较常见的,但是也不容易治疗的,往往这种病人是有那种反复的长期顽固的特点,比如说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我们第一个病例查房到这里,接下来就进入第二个病例。
图片
小结
四诊信息:腹胀4年,腹胀腹泻纳差消瘦,便溏每日腹泻7-8次,服参苓白术散后改善,目前5次左右,数十年口苦口涩,胸部不舒服,饮水不多,龟头凉,无四逆,脉弦细,右脉大,舌暗苔白腻厚
辨证为半表半里阴证的厥阴病,或厥阴太阴合病。
处方:半夏泻心汤合茯苓饮
文字整理:李家有
审核修订:马家驹
2024.10.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