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德友 灵山县人民医院
在人们的身体内部,肠道就像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默默地承担着消化和吸收的重要使命。然而,有时候肠道会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肠套叠,仿佛肠子自己玩起了“重叠游戏”,这可绝不是什么有趣的游戏,而是一种需要人们重视的病症。
一、什么是肠套叠?
肠套叠是一种肠梗阻,是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相连的肠腔,从而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的病症。儿童是肠套叠的多发人群,其中2岁以下儿童居多;成人肠套叠发病率较低,可能与肠息肉、肿瘤、憩室相关。
肠套叠典型症状为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
二、肠套叠的病因
肠套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肠套叠绝大部分发生于婴幼儿,可能是由肠蠕动正常节律紊乱或者食物性质改变所导致。
继发性肠套叠多见于成年人,是肠腔内或肠壁部器质性病变致使肠蠕动节律失调,近段肠管强力蠕动将病变连同肠管一并送入远段肠管中,这些肠道原发病包括肠道息肉、肿瘤、憩室、炎性肠病、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瘢痕、肠道蛔虫病、肠结核等。
一些危险因素也可能引起肠套叠。例如年龄因素,婴幼儿年龄小,添加辅食时肠道无法马上适应食物改变带来的刺激,进而导致肠痉挛和肠蠕动异常;再如病毒感染,腺病毒或者轮状病毒感染后,回盲部的肠黏膜会形成菜花样突起,肠壁局限性增厚,造成肠腔狭窄,还能引起肠蠕动功能紊乱从而形成肠套叠。
三、肠套叠的治疗
肠套叠属于危及生命的急症,一旦确诊,复位是紧急的治疗手段,需马上施行。
一般治疗:对于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医生可能推荐灌肠复位治疗。其适应证为肠套叠发生在48小时内,患者全身情况良好,腹部不胀,也没有明显的脱水与电解质紊乱情况。禁忌证包括:病程超过48小时,全身情况差,有脱水、精神萎靡、高热、休克等症状的患者,对3个月以下婴儿更要特别注意;存在高度腹胀、腹膜刺激征,X线腹部平片可见多数液平面的患者;套叠头部已达脾曲,肿物硬且张力大的患者;多次复发怀疑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小肠型肠套叠患者。
365建站灌肠复位有以下方法: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空气灌肠、钡剂灌肠复位。
灌肠复位成功会有如下表现:拔出肛管后排出大量带臭味的黏液血便和黄色粪水;患儿很快入睡,不再哭闹和呕吐;腹部平软,触不到原来的包块;灌肠复位后医生给予一定量活性炭口服,6~8小时后有炭末排出表示复位成功。
药物治疗:肠套叠没有特异性药物。不过,当肠套叠引发肠坏死或肠穿孔时,可能造成腹腔感染与全身炎症反应。对于有感染征象的患者,应当使用能覆盖常见肠道致病菌的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并且联合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奥硝唑等进行治疗。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面,存在一定的手术指征,比如肠套叠超过48~72小时,或者时间不长但病情严重且怀疑有肠坏死或穿孔的情况,又或者灌肠治疗失败的患者,以及小肠型肠套叠患者,均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要依据患者的全身情况以及套叠肠管的病理变化来确定,可选择进行肠套叠复位、肠切除吻合术或者肠造瘘术等。
四、肠套叠的预防
预防措施方面,婴幼儿肠套叠大多在添加辅食和断奶时发生,所以添加辅食时要循序渐进且合理,避免过早、过量给予辅食。另外,当婴幼儿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阵发性哭闹、面色苍白、出冷汗、呕吐、大便带血、精神不振等情况时,要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成人而言,应避免暴饮暴食,保持大便通畅,积极治疗肠炎、痢疾等肠道疾病。
肠套叠虽然是一种肠道的异常情况,但只要我们对它有足够的了解,从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等多方面入手,就能够更好地应对这种病症,保护肠道的健康。无论是家长对于婴幼儿的健康关注,还是成年人对自身健康的重视,都要重视肠套叠这个病症,让我们的肠道能够正常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