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你的位置:医讯驿站 > 医院驿站 > 医院动态 第一卷 第二章:中医视角下的生命本源:气与形的哲学
医院动态 第一卷 第二章:中医视角下的生命本源:气与形的哲学
发布日期:2025-02-27 14:40    点击次数:66

“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生化万物”,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中医生命观的基石。中医的生命观始终围绕着“气”这个独特的哲学概念,思考着人类的生老病死。所以,中医认为:生命就是有形“气”,“气聚则生,气散则亡”。而“形”者,乃精、气、神之舍也,从生命的诞生到生命的消亡,“气”承载着生物生、老、病、死的全部过程。从最简单的本源思维出发,生物就是物质之体,也是能量之躯,是具有生命体征的物体。中医认为:人体主要是由先天(碳基类)之气、先天(硅基类)之气和后天水谷之气三类“气”聚集而成的。

根据《黄帝内经》《难经》的描述,这三类气分别是:

1、碳元素类物质(又称“先天碳基物质”),是构成人体躯体、骨骼、器官的主要物质,来源于胚胎时期形成的“元气”。在1979年11所中医院校合编的《中医药词典》中,将元气与“原气”并注,原气亦称元气,包括元阴和元阳之气。《难经·三十六难》云:元气禀受于先天而赖后天荣养而滋生,由先天之精所化,故名。它发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通达全身,推动五脏六腑等一切器官组织的生理活动,为生化动力的源泉。

《黄帝内经》中没有明确提出“元气”。“元气”最早是由东汉哲学家提出来的,如“东方的苏格拉底”王充(公元27年—97年)关于“元气”的见解,很明显地受到《黄帝内经》气学理论的影响。宋·张载以“太虚”(太虚即气)为万物之源,也是受了《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思想的启发。医学著作中,第一次提及“元气”的书籍是《难经》。根据《伤寒杂病论》序文中曾记载《八十一难》的名称,一般认为其成书年代当在东汉。《难经》继承了《黄帝内经》的气学理论,并有所补充和发展。可以推测,《难经》所论“元气”显然与汉代哲学家提倡“元气”之说有关。由此可见,哲学不死,中医不亡(见第二卷第二章《中医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延伸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成就始终密不可分,血肉相关,其中气学说就是有效的佐证。

2、声、光、电、磁、波类物质(又称类硅基物质),是构成人体心智、思维、精神状态的主要物质,来源于胚胎时期形成的“真气”。《灵枢·刺节真邪篇》:“真气者,所受于天,与水谷气并而充身也”。在1979年11所中医院校合编的《中医药词典》中,将真气注解为“正气”。《灵枢·小针解》:“神者,正气也”。可见真气不仅是人体心智思维形成的前提,也是人类“体质”的决定因素。神是气的本性,是变化着的“气”,人体的精神、思维、意识,更是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黄帝内经》将精神活动归纳为“魂、魄、意、志、思、虑、智”,其外在表现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且为五脏所分司。张景岳释“魄”“能动、能做,痛而觉”,可见,精神活动还包括了冷热疼痛感觉和运动功能在内,故《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病机十九条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综上所述,真气—正气—卫气—神气—体质—冷热疼痛—心智思维—硅基物质,是有内在关联的,是在一条“硅基能”线路上的“气化”表象。硅基物质通常是指含有硅元素的化合物,是一氧化硅(SiO)和二氧化碳(CO2)的化合物。所以,不排除人体自带或自动合成和修复硅基类物质的能力。

从现代医学的生理生化角度研究表明,人体内确实含有硅元素,而且它是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硅在人体内的主要作用包括:1、结缔组织健康:硅在促进结缔组织(如韧带和肌腱)健康方面发挥作用,能够帮助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2、促进肌肉恢复和减少运动损伤:硅有助于加速运动后的肌肉恢复,可能降低因锻炼而引起的肌肉酸痛和不适感。3、血管健康和排毒:硅有助于人体排除毒素、净化肝脏、改善消化系统,并能消除体内积累的重金属,主要是铝。4、保持动脉的灵活性:动脉壁组织是有机二氧化硅最集中的组织之一,硅有助于防止动脉钙化和硬化、增加血液压力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5、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硅的缺乏与体内重金属的浓度有关,二氧化硅的摄入可能对影响大脑的某些衰老和疾病过程很重要,因为它起着神经保护剂的作用。6、促进其他物质吸收:有机二氧化硅是吸收其他物质所必需的,如镁、钙、铁、磷等矿物质的吸收以及维生素D的合成。7、维持骨骼健康:硅元素在骨骼和结缔组织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骨骼的形成和增强 。 皮肤健康:硅能激活催化胶原蛋白分子交互链形成的水解酶,促进皮肤胶原蛋白的合成,有效提高胶原蛋白的含量,维持立体网状结构特征,从而恢复皮肤的柔顺性、弹性和保水功能。8、拮抗铝的毒性作用:硅和铝的拮抗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生物意义,硅参与胶原的生物合成,增强胶原中脯氨酸羟化酶的活性,铝可以取代该酶辅因子中某些金属离子的位置,抑制酶的活性,而当硅酸存在时可减少铝的这种有害作用。而上述关于中医基础的理论碎片,也都从不同侧面,印证了“硅基”不仅存在于人体内,而且影响广泛,不排除可以自我合成补充。

3、空气、水、食物(为生命依存物质,又称“后天碳基物”),是为生物提供基本生存保障、维系生命延续的主要物质。源于后天的“水谷之气”。水谷之气,又称“营气”。《灵枢·营卫生会篇》云:“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灵枢·营气》云:“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灵枢·决气》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综合《灵枢》中的这三段论述,基本上将营气来龙去脉说了个透彻,也顺带把涉及的重要参与脏器、路径、表现形式等,交代了一个清晰的思维脉络。

古人在当时各种条件有限的先秦时期,凭借象数思维,从宇宙中混沌的物质世界里,将元气、真气确定为生命的本源,又探知营气为支撑生命延续之泉源,从此便支撑着中医基础理论持续发展和无限拓展,对人体的认识和探索,以至于今天从任何一个角度,审视中医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她都在一个完美框架中。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365建站

需要强调的是:关于了解和认知中医对生命本源的认识,最终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中医学基础理论为宗旨,而不是非要找出中医的DNA和RNA;是为了探索如元气的缺损或不足所导致的疾病;真气的外延与内涵的生理界定;真气缺损和体质的类型与临床体征;中医对心、脑、髓、神、心智的生理、病理进一步认识;还有正气与卫气的“职责”界定等等,都是有待于理清的各种概念。中医要发展创新,首先需要统一认识,统一标准,统一概念,特别是对最基础的理论。基础不牢,概念模糊,中医的守正就是一句空话。

本篇引用的都是《内经》中的原文:第一,气是物质;第二,气是生命的本源,是构成人体生命以及身形、精气神的基本物质;第三,《内经》试图用气这个共同的物质基础,统一说明自然万物、医理医术、人体生理、精神感悟、病因病理、临床诊断、针药治疗等基本原理,经过两千三百多年的理论推导、临床实践,不断证实了“气”就是人体生命及其活动的总根源,也是导致人体各种生理平衡失调的总根源。

365站群VIP

小结:

在对古人对“混沌”之“气”的深刻理解和分类叹服不已的同时,我们不禁思考:中医能否从“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模糊、朦胧思辨中,进一步系统地梳理并升级人体在生、老、病、死过程中涉及的三类物质的“气化”机理?若能如此,这不仅将为中医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等各环节的临床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指导,还将开启中医对新兴临床基因病学的“后天”认识与调理的尝试。此外,将“气”与“形”的哲学思考引入对先天不足或遗传缺损这类病症的思考与解析,无疑是未来极具意义的研究方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