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你的位置:医讯驿站 > 医院驿站 > 交流互动 全国爱耳日 | 拒绝“未老先聋”!年过四十建议每年做一次听力检查
交流互动 全国爱耳日 | 拒绝“未老先聋”!年过四十建议每年做一次听力检查
发布日期:2025-03-12 07:45    点击次数:101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神经耳科 王晨宇

编辑 | 周亦川

听力是连接人与世界的重要纽带,但许多人却因忽视护耳常识而让这条纽带悄然受损。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约4.3亿人存在残疾性听力损失,而中国听力障碍人群已超过2亿。值得注意的是,听力损失并非老年人的“专利”,长期戴耳机、暴露于噪音环境、不当掏耳等行为,正让年轻人群体面临“未老先聋”的风险。

365建站

听力损失的危害远不止“听不清”这么简单,听力损失可能会带来沟通障碍,听不清对话可能导致社交退缩,使人逐渐不爱交流,形成“应付式”回答模式,甚至引发家庭矛盾。

长时间缺乏声音语言刺激还会引起认知衰退,即听到了声音,却听不懂,研究表明,未经干预的听力损失可能增加老年痴呆风险。听力损失还会增加安全隐患,如在街上无法及时察觉车辆鸣笛等环境声音,严重的可能会危害人身安全。

365站群VIP

听力损失的危害影响生活质量,保护耳朵尤为重要,我们这里给出6个建议:

1. 耳机使用“60-60原则”

音量不超过设备最大值的60%,连续使用不超过60分钟。降噪耳机可一定程度减少因环境噪音被迫调高音量的风险,但也不能过度依赖。在地铁或公交车等的嘈杂环境中,即使听不清通话声音或音乐,也不能只为听见声音就一味增大音量,等到声音增加能到听清的感觉时,往往已经超过了安全范围,对耳朵造成伤害。

2. 远离噪音污染

85分贝以上的噪音(如电钻声、KTV)会损伤耳蜗毛细胞,短时间内会引起听力暂时性损失,长时间接触会引起永久性听力损伤。注意,在110分贝的噪声里只要半小时就会引起不可逆的听力损失。在嘈杂环境中要佩戴防护耳塞,并定期让耳朵休息。

3. 拒绝“暴力掏耳”

外耳道本身有自洁功能,频繁用棉签或金属挖耳勺可能将耵聍推入深处,甚至划伤耳道。耵聍本身也不是“异物”,可以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鼓膜,随着说话咀嚼也可能掉落。若感觉耵聍堵塞不适,应就医处理。

4. 警惕药物性耳聋

部分抗生素(如链霉素)、利尿剂等具有耳毒性,用药需严格遵医嘱,家族有耳聋史者应提前告知医生。

5. 定期检查听力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听力筛查,出现耳鸣、耳闷、听不清高频音(如鸟鸣、电话铃声)时及时就医。

6. 关注儿童听力健康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孩童将小物件塞入耳道,洗澡后要用毛巾擦耳朵,及时清理耳部积水,如果发现耳朵周围皮肤异常,外耳道有异味要及时就医。家长或看护者要随时注意孩子的语言交流反应,若发现孩子总歪头听,反复问“你说什么”,对声音反应迟钝等的表现,要及时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排查听力问题。

新生儿听力筛查可以对有听力障碍的新生儿进行早筛,尽早发现新生儿听力问题。筛查结果有问题应尽早到医院做系统性检查,判断是否需要听力干预。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早期听力干预,及时在语言期前进行干预,以免耽误孩子的语言发育。

如果身边有了听障者,与他们交流时请适当增大音量,放慢语速、保持耐心。公共场所如商场、餐厅等注意“降噪”,可设置隔音设施,控制背景音乐音量。推动职场噪音防护规范,减少职业噪声暴露,完善助听设备补贴政策和无障碍设施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蛇年春晚首次推出了无障碍转播,这不只是打手语单纯解释意思,而是将节拍和表演情绪与意思同步转播,为听障人士呈现了一场“听”得懂的视听盛宴,让听障人士也能感受到节日的喜悦与文化的魅力,更传递了社会对听障群体的关怀与重视。

从今天起,让我们减少一次高音量听歌、提醒家人远离噪音、教会孩子正确护耳……立即行动,别让疏忽成为遗憾。愿每个人都能在清晰的声音中,与世界沟通,聆听世界的温暖与美好。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