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
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这里用“三菽”、“六菽”、“九菽”、“十二菽”来定义诊脉手指压力,如果没有感受到实际估量很难从心上领悟到那些量的感觉。
三、六、九、十二菽,三是基频,我们先看十二是什么?
图片
365站群与筋平者,那筋就是十二菽压力标准,虽然那些量化值是一种模糊概念,但是这种模糊都是遵循三、六、九等分划分。
那筋就是指的脉管,也就是手腕桡动脉。
拇长屈肌腱与桡动脉:
图片
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肌腱
图片
图片
那手腕两根肌腱也叫“压脉带”,在诊脉时如果你很难指下感觉脉管,那就用量化手段来诊察,我们以压脉带为基准进行压力定义。桡侧腕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桡动脉处于一个阶梯状的深度,我们就用那“压脉带”来做压力基准。
浮取(天):压力在“压脉带”上,指压推寻感觉到压脉带,不要去摸出肌腱形状的压力感觉。这种压力如果细分就是浮分为上中下的话,这个压力感觉就是浮下。
中取(人):和压脉带持平的压力,就是摸出肌腱的形状感觉。
沉取(地):摸到骨的硬度感觉。
有了这三分法,那么就可以在“天、地、人”的层次独立细分,也就是“浮取”部位压力三分法;中取部位压力三分法;沉取部位压力三分法。
有人说肌腱和脉位不在一个位置,你总按的时候是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然后是需要寻脉,前后左右推寻定位,那根压脉带就是给你的恒定标准。每个人的手腕肌肉壮实程度不一样,有些人肌肉结实,有些人皮包骨头,所以那根压脉带就是“同身寸”的标准。
而三菽之重即是抚摸皮毛,这两个指标基本就是非常直观和可以去练习感受到。
接下来我再多说一些,脉诊有很多家传承,也有很多人有自己的认识,所以我这里说的只是一家之言,如果有帮助就去了解,没有帮助请跳过。
学习诊脉,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调息的重要性,不会调息诊脉所得参数都会出现经验主义错误。
图片
但凡医案说出“略迟”、“略数”...者,我一概认定为装腔作势,因为“数”和“迟”是有严格的脉息律动数值,数息都不练习就不要假假的教学生了,贻误后学是对传统文化的糟践。
如果阴阳不分,沉浮混乱,脉息不明那是什么诊脉,当下多少人在忽悠人,多少人花钱买拐。
我们先阅读一段《扁鹊镜经·脉息》
图片
我见过一个脉学学习班,起步就开始讲授几种脉的律动规律和感觉,根本不练习数息。
我们只要练习每分钟达到标准的17息,呼吸一次算1息。
医家诊脉必须诊察满足五十动,合大衍之数,满二十息方能气象交接,敷衍速诊不合天人之律。
只有练习达到这个标准,你诊脉时就不会乱。
你只要关注对方脉的力道,分出阴阳即可。
如此,你自己呼吸一下,指下就能感觉到患者脉率,≤3的那就是迟,定义寒。
数息训练:
训练的时候需要参照计时器计数。
只有训练到1分钟17息,多了或者少了都不行。
这个“调息”是诊脉必须训练的基础。
如果你自己没有达到标准,你凭什么说对方是迟脉或者数脉?
凭感觉那可要犯错,凭经验更会出现经验主义错误。
所以,先训练自己“调息”,1分钟17息,目的是达到平脉标准一息五至,以此为标准方能尺量患者之脉动迟数。
平:一息五至
缓:一息四至
迟:一息三至
数:一息六至
疾:一息七至
结:早博之一,脉动停顿无规律。
代:早博之一,脉动停顿有规律。
凡呈象生数1、2、3、4为不及
凡呈象成数6、7、8、9、10为太过
调息训练后,你就可以量化掌握脉法如上↑
再然后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肌肉厚薄用量化手段定义出:浮中沉...
进行调息训练,训练到每分钟17息,也是一种养生。
不需要多长时间,多做几次调息训练,可以完美达到每分钟17息。
浮脉的量化:
每个人的体型体格不一样,土形人的手臂粗,劳动者的手腕肌肉发达...
在定义浮脉上手臂粗细不同,肌肉结实度不同,脉管的深浅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传导的脉动也会不一样。
看着时钟从0秒开始数,不急不躁,或者先闭着眼睛不看时钟,等数到数字了睁眼看时钟读数。
一定要调整到不急不躁,看着时钟也平稳状态。
这一步完成,诊脉核心技术也就通关了,如果你自己不达到这个标准很难计算迟数律动。
诊脉没有难度,无非脉率和触感,脉动即为气血运动态。
同身寸的原理在诊脉上同样存在。
总按寸关尺时,轻推手腕上肌腱,那也叫“压脉带”。
轻抚感觉到那压脉带既是每个人的“浮”位,肌肉结实的和细瘦的人,按照那根筋来定义浮就可以了。
如果按压力度与筋持平,推寻感受到那根压脉带就是中取。
浮=表(比如风邪束表)
浮迟:浮迟表虚,迟为寒质,故而表寒,表结...
浮数:浮数表热,数为热质,故而表热,表淤...
浮促:热盛之证。
以后我们可能还会继续讲解古人“脉细”、“脉宽”以及强弱、有力无力的量化定义,必须遵循“同身寸”的量化原则。
用同身寸原则量化指标,即使看着文字都能你结合训练的诊脉方法,他能够是你快速掌握脉诊技术,从而可以应用到实践中积累经验。如果你阅读此文就掌握了基本的脉法,那么恭喜你,后面的各种脉法就更简单了,无非就是基础脉法的叠加态,都可以量化把握。
此文看文字叙述就可以练习掌握10种脉象,那些书上说的复杂的脉其实都可以量化定义,这个量化定义社会上找不到讲述。
如果不按照“压脉带”来定义“浮”,那么举手按下都是错,有些“壮实粗腕”的人明明是浮脉,你却说“轻取不得”,明明是“精瘦见骨”的人,你却说“轻取即得”,那个误差就大了,一定要根据“同身寸”原理,提取身体的有效结构参数。
图片
图片
学脉不学理,直接上来就学28脉,那是学死了也不知道所以然。
浮脉——
取法:轻触感知压脉带。
浮脉的原理:
1、整体脉管浮起来,中按(人位)就没有脉动,这个实际就是“芤脉”。因为中虚无力发散,这个治疗上就可以勾选“建中”其中一项。
2、脉浮直达外部,重按脉动依旧存在。分为:
轻取无力,重按有力。此内不虚,可用发散。
轻取有力,重按无力。内虚之证,慎用发散。
轻取有力,重按有力。内实之证,可下可消。
小结:但凡轻取即得脉动,是气血向外发散的势能,不外乎内热、正气外出抗邪、正气虚无法固敛。
伏脉——
形容词:趴着
动 词:隐藏
脉象组合:(沉脉+细),与骨平。
沉脉(肾)是按之骨,放松显现脉动,伏是按之骨,脉细,好似在骨上脉动,如隐伏状。
量化:沉以桡骨为定点,按之骨手指深度其实是在感知到“压脉带”下位置(可以自己按一下,然后前推去感触压脉带)。而伏需要在压脉带下感知细弱脉动,稍加提指到压脉带下。触骨位置是沉。
其实这个就是取脉的位置上定义,而脉象就是“沉细”,只不过这个“沉细”是发生在“贴骨”位置上,所以脉象意义也就不一样了。
里为寒,细为气血弱。
脉法不需要复杂,只要把握调息、数息(前期讨论过),然后就是浮中沉迟数,这个没一点难度。
再有就是组合一下:
浮+无力=虚
浮+有力=洪
沉+无力=弱
微沉+有力=实
迟+有力=滑
迟+无力=缓和涩
数+有力=紧弦
(浮大+偄)数+无力=芤
浮+迟=表虚
沉+迟=里寒极
浮+数=表热
沉+数=里热
图片
有了这些组合基本就可以诊断了,不需要复杂,更不需要出钱去外面学。张仲景时代没有那么繁杂的脉经,全部按照阴阳来。这些也都是可以看书就学会的脉法,那些个秀才学医也没见他们去拜师,就看书了。比如芤脉那就是脉跳快,一息六至,跳动无力,唇白或紫。那就是脉管血流量不足,血虚。这个还没法掌握吗?做好调息、数息,这些轻易就上手了。那种口诀“芤脉形,状如葱,两边实,中间空”,你不进行量化,根本没法学会。所以只有在这种量化的指导下再去感受口诀。
脉诊可以和望诊结合,《难经》所述五色脉诊一剂一脉十变是古中医诊断技术的一个系列,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术。
触感移神训练:
图片
训练并感知有力、无力、脉细、脉宽...的量化方法。
后续......
对了,据说道家有远程诊脉的方法,非常简单就可以做到气象交接,有人见到过吗?评论区说说真假。
参考阅读本公众号文章加深对此文的理解:
法天象地,五行之辨(四)· 一体多用的五行拓展
法天象地,五行之辨(三)·《难经·论病·五十六难》关于五积的解读
五色望诊介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